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及其交配型基因变异比较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晓慧

作者: 李晓慧;汪洋洲;张军;徐文静;张正坤;刘艳微;孟鑫睿;冯树丹;李启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玉米植株;内生定殖;交配型基因变异

期刊名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ISSN: 2095-039X

年卷期: 2014 年 06 期

页码: 743-74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两种不同交配型球孢白僵菌菌株(MAT1-1-1,I型;MAT1-2-1,II型)在玉米植株中的定殖效率和回收菌株交配型基因序列的变异,拟揭示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内生定殖过程中玉米对不同交配型菌株的选择规律、不同交配型菌株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试验分为4个接种组,接种菌株为I型交配型菌株(Bb OFDH1-5)(处理B5)、II型交配型菌株(Bb DPSD2)(处理B2)、两个菌株等量混合(处理B5+B2)、对照组(处理CK),处理组B5、B2、B5+B2接种孢子浓度均为108孢子/m L,对照组接种量为零。结果表明,处理B5、B2、B5+B2三组中均有球孢白僵菌在玉米叶片中定殖,其中,交配型II菌株处理组B2中内生定殖效率高,检测率为33.00%;混合处理组B5+B2中交配型II菌株比I型菌株回收比率高,回收比为12:10。交配型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交配型I菌株处理组B5和混合处理组B5+B2的回收菌株中I型交配型基因非编码区序列出现多个位点突变,编码区仅在3个位点出现突变;交配型II菌株处理组B2和混合处理组B5+B2中II型交配型基因序列均没有发生变异。以上结论说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植株定殖过程中,交配型II菌株Bb DPSD2定殖率较I型菌株Bb OFDH1-5高;玉米植株更倾向于选择II型交配型菌株作为内生菌株;交配型基因MAT1-1-1比MAT1-2-1更易发生突变表明I型菌株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分类号: S476.12

  • 相关文献

[1]球孢白僵菌定殖提高番茄对灰霉病抗性及其作用机理. 隋丽,路杨,周麟妍,李南楠,张正坤,李启云. 2024

[2]玉米大斑病胁迫下球孢白僵菌对玉米植株的影响及定殖规律. 隋丽,路杨,迟瑞凯,赵宇,张正坤,李启云. 2023

[3]蜡样芽孢杆菌ANTI-8098A在番茄内的定殖和对青枯病的防治研究. 张彦,车建美,刘波,唐乐尘. 2011

[4]大气CO2浓度升高球孢白僵菌定殖对玉米植株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文欢,张正坤,李启云,路杨,隋丽. 2025

[5]敌百虫(0;0-二甲基1-羟基-2;2;2-三氯乙基膦酸酯)粉剂对粘虫的室内药效试验. 李增起. 1964

[6]喂入角对玉米茎秆切碎效果的试验分析. 魏元振,李其昀,尹成海,刘庆国,孙雪峰,曹树红. 2016

[7]基于可见光图像的玉米植株表型检测研究进展. 袁杰,杜建军,郭新宇. 2016

[8]基于蚁群算法的玉米植株热红外图像边缘检测. 陈浩,方勇,朱大洲,王成,陈子龙. 2015

[9]基于机器视觉的大田植株生长动态三维定量化研究. 朱冰琳,刘扶桑,朱晋宇,郭焱,马韫韬. 2018

[10]LC-MS/MS法测定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磺酰磺隆残留量. 高宗军,李瑞娟,戴争,李如美. 2019

[11]水稻秸秆和蚕沙生物炭对玉米植株镉累积的影响. 张超兰,潘丽萍,覃霞. 2017

[12]抗SCMV转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 王锡锋,周广和. 2003

[13]施入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对玉米植株重金属分布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邵华伟,葛春辉,马彦茹,杨新华,孙九胜,王新勇. 2013

[14]鲜食玉米病虫害的鉴别与防治技术. 王晓鸣. 2008

[15]氯吡嘧磺隆在玉米植株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研究. 刘进玺,钟红舰,吴绪金,董小海,蔡敏. 2012

[16]基于Mask R-CNN的玉米干旱卷曲叶片检测. 安江勇,黎万义,李茂松. 2019

[17]2-甲基-4-氯苯氧乙酸在玉米植株、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 赵善仓,朱爱国,王建,郭长英. 2009

[18]球孢白僵菌硝酸还原酶基因同源重组载体的构建. 赵曦,张正坤,孙召朋,徐文静,杜茜,隋丽,李启云. 2010

[19]球孢白僵菌HFW-05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甄伟,杜立新,曹伟平,王容燕,宋健,王金耀,冯书亮. 2010

[20]白僵菌培养基继代培养对蛋白酶(cdep1)、几丁质酶(chit1)基因表达的影响. 孙召朋,张正坤,徐文静,汪洋洲,潘洪玉,李启云.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