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芳香物质的动态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春

作者: 杨春;周雪;莫雪;郭燕;胡伊然;龚雪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炒青绿茶;加工过程;芳香物质;动态变化

期刊名称: 贵州农业科学

ISSN: 1001-3601

年卷期: 2017 年 45 卷 01 期

页码: 122-126

摘要: 为探明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选取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1芽2叶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富集香气物质,GC-MS检测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鲜叶中香气物质种类单一,香气物质数量较少,芳樟醇、香叶醇等醇类香气物质占比超70%,随着加工工序的展开,茶样中香气物质种类愈加丰富;摊青过程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失水和茶叶内部物质的转化,醇类、醛类物质含量降低,酯类、酮类芳香物质含量上升;揉捻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的戊醛、青叶醇含量达最高,分别为6.03%、4.14%和4.07%、6.65%;在热作用下,以顺-茉莉酮、吲哚、(E)-4,8-二甲基-1,3,7-壬三烯为代表的高沸点物质在杀青、炒青和烘干过程中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烘干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醚,其含量分别为14.08%和19.39%,该物质与青叶醇等一起构成炒青绿茶的新茶香。

分类号: S571`Q538

  • 相关文献

[1]高温长时辉干工艺对广东炒青绿茶香气组分的影响. 胡蝶,陈维,马成英,方壮东,黄海英,苗爱清. 2022

[2]茶树嫩芽芳香物质不同HS-SPME萃取方式的比较分析. 杨春,郭燕,胡伊然,龚雪,周顺珍. 2015

[3]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分析龙眼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张义,高蓓,徐玉娟,温婧,潘思轶,张名位. 2010

[4]套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芳香成分的影响. 赵峰,王少敏,高华君,孙山. 2006

[5]桑果醋挥发性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 吴继军,徐玉娟,肖更生,唐道邦,温靖,张岩. 2009

[6]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红富士苹果中的芳香物质. 赵峰,王少敏,高华君,薛培生,孙山. 2006

[7]存放时间对光皮木瓜芳香物质的影响. 赵峰,周广芳,沈广宁,孙岩,薛培生. 2007

[8]花香型金萱红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理化成分动态变化. 吴玲玲,梁光志,冯红钰,覃仁源,王云仙,赵云雄,罗莲凤. 2024

[9]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保靖黄金茶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动态变化研究. 赵熙,银霞,黄静,郑红发,肖蕾,粟本文. 2014

[10]半连续化生产线和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比较分析. 梅双,乔小燕,陈维,苗爱清,马成英. 2019

[11]英红九号加工炒青绿茶关键技术探讨. 黄海英,赖榕辉,黄秀鑫,肖丽红,刘容飞,李志威,伍卫才. 2018

[12]惠州地方特色茶的品质分析及发展建议. 唐颢,唐劲驰,车姚兴,黎健龙,李子辉,周波,刘嘉裕,卢天福. 2018

[13]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谭俊峰,金华强,黄跃进,彭群华,邵青,沈希,林智. 2010

[14]国家级茶树良种的烘青及炒青绿茶适制性探讨. 袁争,王烨军,项利民. 2016

[15]贮藏条件对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影响的研究. 李赛君,郑红发,黄怀生,常硕其. 2009

[16]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技术研究. 林智,尹军峰,吴剑民,汤玉平,谭俊峰,权启爱. 2004

[17]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加工技术研究. 林智,尹军峰,吴剑民,汤玉平,谭俊峰,权启爱. 2006

[18]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类型炒青绿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许勇泉,汪洁琼,曹青青,汪芳,陈震华,李晓丽,陈建新,冯智慧,尹军峰. 2023

[19]变温滚炒与高温足干提香结合对秋季炒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黎娜,唐睿,钟兴刚,黄怀生,陈大海,王敏名,李晋中,张清敏,舒珲,粟本文. 2023

[20]炒青绿茶的生化组分和微量元素综合评级. 王晓萍,吴洵. 199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