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测产系数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何盛莲

作者: 何盛莲;吴政卿;方保停;杨会民;罗鹏;杨攀;李巍;雷振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测产系数;基因型;生态区;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13 年 26 卷 02 期

页码: 475-48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提高小麦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理论测产的准确度,2005-2008、2009-2010年以5个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麦测产系数试点间、品种间差异及与实际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测产系数5个生态区4年的平均值为0.90,比实际应用的测产系数(0.85)高5.88%,其中不同生态区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小;各生态区测产系数试点间差异达0.01显著水平,北方麦区和黄淮北部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其它生态区品种间差异显著。各生态区小麦实际产量与测产系数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多数达0.01显著水平;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测产系数呈负相关关系,且多数生态区达0.05或0.01显著水平。因此,在理论测产时可以根据已调查的成穗数和穗粒数、考察产量水平和品种特性,结合相应的回归方程校正测产系数或选用0.90。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氮水平下水分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张继,翟丙年,贾亮,强晓敏,张洋. 2011

[2]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张晓艳,王丽丽,刘淑云,封文杰,王风云,朱建华. 2011

[3]小麦田间测产和实际产量转换系数实证研究. 李向东,吕风荣,张德奇,杨程,王汉芳,邵运辉,方保停,岳俊芹,马富举,秦峰. 2016

[4]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幼苗对缺锌的敏感性反应. 孙刚,杨习文,田霄鸿,李生秀. 2009

[5]冬小麦幼苗期初生根生长的基因型差异. 薛丽华,王志敏,张英华. 2013

[6]不同基因型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的累积、转运及氮动态变化研究. 刘雪莲,张洋,张文英,翟丙年. 2014

[7]基因型和环境对新疆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李冬,张新忠,芦静,黄天荣,高永红,曹俊梅,周安定. 2009

[8]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表现. 李红霞,魏亦勤,张立勇,张双喜,刘旺清,裘敏,樊明. 2008

[9]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差异与杂交组合配制. 张艳敏,郭北海,李洪杰,温之雨,王子宁,蒋春志,李辉,王培. 2002

[10]不同冬小麦基因型对钾肥敏感性差异的研究. 王姣爱,张定一,贾文兰,梁青燕. 2000

[11]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刘建军,肖永贵,祝芳彬,程敦公,李豪圣,刘爱峰,宋健民. 2009

[12]气象因素对盐城小麦生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与对策. 王海洋,赵德才,顾根宝,张俊喜,申玉香,陶红,杨华. 2000

[13]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规律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吴桂成,张洪程,钱银飞,李德剑,周有炎,徐军,吴文革,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高辉,徐宗进,钱宗华,孙菊英,赵品恒. 2010

[14]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 梁奎,黄殿成,赵凯铭,阮方松,谢辉,马文霞,洪德林. 2010

[15]基于6个玉米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研究. 张全艳,丛一宁,张培高,徐春霞,王晶,刘丽. 2022

[16]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刘红江,陈留根,朱普平,盛婧,张岳芳,郑建初. 2011

[17]连续增氧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分蘖期生长和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赵锋,张卫建,章秀福,王丹英,徐春梅. 2011

[18]连续增氧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分蘖期生长和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赵锋,张卫建,章秀福,王丹英,徐春梅. 2012

[19]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在赤峰地区生育期组划分研究. 张晓荣,周学超,孙德新,廉宇,刘迎春,张洪涛. 2016

[20]不同生态区大面积单产150kg/667m~2技术特性分析. 张瑞茂,侯国佐,王华,程尚明,赵继献.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