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玉米主要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史桂荣

作者: 史桂荣;郑富贵;曹靖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杂优模式;黑龙江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01 年 17 卷 04 期

页码: 18-21

摘要: 利用从初步确定的黑龙江省主要玉米种质四大优势类群中各选取2个自交系,按Griffing模式配制得到28个双列杂交种,并用这8个自交系与其它类群的3个自交系按NC-Ⅱ设计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得到 24个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长 3群× Mo17群为长穗、大粒、熟期适宜类型,是适于黑龙江省生态条件要求的杂优模式。Mo17群×唐四平头群为大穗、大粒型、中晚熟杂种优势利用模式。长3群×红玉米群为稳产、早熟杂种优势利用模式。长3群×唐四平头群及甸 11×唐四平头群、吉 818 × Mo17群具有较高的产量杂种优势,目前生产上无这几种杂优模式品种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玉米自交系414配合力及杂优模式分析. 薛林,印志同,胡加如,陈国清,陆虎华. 2006

[2]贵州省玉米种质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演化. 郭向阳,陈泽辉,祝云芳,王安贵,胡兴,兰琴英. 2015

[3]玉米Tuxpeno种质特点及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利用. 郭向阳,陈泽辉,祝云芳,王安贵,邬成. 2010

[4]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的黄淮海玉米杂优模式分析. 柴文波,李淑芬,李洪涛,许瀚元,祝庆,王军. 2022

[5]10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效应和杂优组合模式评价. 阳康春,蒙月群,刘大海,阳俭,周颀. 2011

[6]河南省玉米种质基础、杂优群划分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王振华,张新,王俊忠,温春东. 2002

[7]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米群与杂优模式构建的初步研究. 彭泽斌,刘新芝,傅骏骅,李连城,黄长玲. 1998

[8]泰国玉米生产和遗传改良. 刘志全. 2003

[9]内蒙古玉米杂交种遗传组成分析与育种对策. 苏二虎,张来厚,冯勇,赵瑞霞,刘志雄,孙峰成. 2003

[10]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和杂优利用模式分析. 苏俊,李春霞. 2004

[11]玉米78599种质的杂优模式及其改良利用. 张洋,张喜华. 2008

[12]1980—2012年黑龙省玉米种质资源及其杂种优势利用回顾. 靳晓春,王俊强,蒋佰福,牛忠林,邱磊,吴丽丽,夏永伟. 2016

[13]近二十年吉林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浅析. 王敏,张洪伟,岳尧海,金明华,张志军,刘文国. 2012

[14]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高翔,陈泽辉,祝云芳,赵晓燕,沈建华,曹绍书. 2005

[15]我国饲用玉米种质资源的类群划分、应用与创新. 孙发明,于明彦,焦仁海,孙德智. 2007

[16]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和杂优利用模式分析. 苏俊,李春霞. 2000

[17]玉米新品种金玉2208的选育实践与思考. 王天宇,祝云芳,郭向阳,王安贵,吴迅,刘鹏飞,陈泽辉. 2022

[18]“十五”期间辽宁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分析. 石清琢,王金君,王建迎,吴玉群,王萍,杨雪莲. 2006

[19]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及品种情况分析. 李春霞. 2002

[20]山西省审定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杂优类群分析. 李锐,白建荣,程宇坤,李素玲,苏亮.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