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麦立体匀播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广才

作者: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陶志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旱地;立体匀播;产量

期刊名称:

ISSN:

年卷期: 2015 年

页码: 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技术模式:半冬性或冬性品种+秸秆还田+立体匀播+早春镇压+趁墒追肥+统防统治+机械收获。关键技术:一是品种选择。选用有抗旱或耐旱、分蘖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其中北部冬麦区选择冬性品种,黄海冬麦区选择半冬性品种。所选品种应经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经过当地试验示范,适应当地生产条件,对当地主要病、灾害具有一定抗逆性等特性。种子质量应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二是秸秆还田。前茬是玉米地的麦田,用玉米秸秆还田机粉碎2-3遍,并均匀抛撒,粉碎秸秆长度小于5厘米,田间抛撒均匀度大于85%。三是深耕深松。2-3年机械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或深松达到25厘米以上,破除犁底层。非深耕或深松年份,秸秆还田后可直...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水浇地小麦立体匀播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陶志强. 2015

[2]立体匀播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赵凯男,常旭虹,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马瑞琦,朱英杰,徐哲莉,张保军,赵广才. 2019

[3]冬小麦不同茎蘖生产力对立体匀播技术的响应. 陶志强,王艳杰,王德梅,杨玉双,徐哲莉,赵广才,常旭虹. 2019

[4]小麦立体匀播栽培技术体系. 常旭虹,王艳杰,陶志强,王德梅,马少康,杨玉双,徐哲莉,张燕,赵广才. 2019

[5]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立体匀播技术规程. 马少康,杨建仓,赵广才. 2020

[6]小麦立体匀播技术. 赵广才,郝德有,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 2015

[7]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吕军杰,姚宇卿,张洁,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吴剑峰,于新峰. 2011

[8]免耕覆盖下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旱地小麦产量效益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陈检锋,陈华,付利波,王志远,洪丽芳,苏帆,尹梅. 2020

[9]双免耕覆盖对旱地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俊红,丁志强,杨妮娜,姚宇卿,吕军杰,张洁. 2014

[10]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 吕军杰,李俊红,檀尊社,丁志强,张洁,吴剑峰,杨妮娜,姚宇卿. 2012

[11]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邵运辉,吕军杰,李俊红,丁志强,张洁,姚宇卿,李向东. 2020

[12]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环境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侯慧芝,吕军峰,郭天文,张国平,张平良,张绪成. 2014

[13]不同年份下播期对旱地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丁锐钦,丁亨,裴雪霞,张定一. 2013

[14]拔节期灌溉和追施氮肥对旱地沟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吴金芝,李淑靖,李国强,黄明,付国占,李友军,蒋向,冯晔. 2023

[15]提高立体匀播冬小麦光合效能和产量的最佳追氮时期. 赵凯男,张保军,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常旭虹,赵广才. 2019

[16]覆膜穴播方式对旱地小麦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积累的影响. 谢永春,张平良,郭天文,姜小凤,侯慧芝. 2015

[17]旱地小麦不同年型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Ⅱ.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开发研究. 籍增顺,张松令,张鸿杰,徐建兵,郑王义,崔欢虎. 1997

[18]简易微喷灌技术及其在旱塬麦田应用研究. 牛西午,冯永平,董孟雄,董忠义,王礼,张万元. 1998

[19]陇鉴196选育技术途径及推广经验. 张国宏,雍致明. 1997

[20]旱地小麦节水高效技术. 殷复伟,郭相圣,张国华,贾曦,吴红燕.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