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迟凤琴

作者: 迟凤琴;匡恩俊;宿庆瑞;张久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有机物料;秸秆还田方式;有机碳;分解率

期刊名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5-9369

年卷期: 2010 年 41 卷 02 期

页码: 66-7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网袋法和砂滤管法模拟田间还田方式,研究不同处理下各有机物料有机碳的腐解特征。结果表明,网袋法玉米、大豆秸秆经过150 d后,其秸秆生物量有38.9%~46.6%被分解。秸秆还田分解趋势为:土埋处理>露天处理;土埋玉米秸秆>土埋大豆秸秆;露天大豆秸秆和玉米秸秆分解规律一致。从组织结构上看,玉米秸秆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组织结构模糊、松散,基本组织和维管束遭到破坏,大豆秸秆组织结构变化不明显。不同还田方式下秸秆有机碳的分解规律为: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在砂滤管模拟条件下玉米、大豆秸秆和根茬有机碳分解趋势基本相似,均表现为埋管初期分解较快,后期分解较慢,其有机碳分解率趋势为:玉米秸秆>大豆秸秆;降低C/N后,各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率均高于不调节C/N。

分类号: S141.4

  • 相关文献

[1]不同有机物料对苏打盐化土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郭军玲,金辉,郭彩霞,王永亮,杨治平. 2019

[2]有机物料投入对作物产量及潮土固碳的影响. 杨苏,李传哲,王静,汪吉东,张永春,李辉信,艾玉春. 2020

[3]有机物料施用量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 严红,魏湜,张雷,夏国芳,戴先锋,王帆. 2005

[4]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 陈安强,付斌,鲁耀,段宗颜,胡万里. 2015

[5]元谋干热河谷5种牧草凋落物分解动态研究. 龙会英,张德,张美艳,薛世明,钟声. 2013

[6]CA肥料膜物质对小麦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马军伟,黄普乐,丁伟华,陈俊. 2002

[7]不同通风条件下堆肥处理死鸡效果研究. 董红敏,贺爱国,陶秀萍,尚斌. 2013

[8]金沙江干热河谷草被凋落物的分解率与持水性能. 张明忠,朱红业,沙毓沧,张映翠,金杰,史亮涛,龙会英,纪中华. 2010

[9]秸秆深度粉碎均匀抛洒还田降低秸秆焚烧率并提高养分归还量. 李超,程凯凯,廖育林,郭立君,周峻宇,罗先富,文丽,唐海明,汤文光,汪柯,肖小平. 2021

[10]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及红菜薹农艺性状的影响. 唐熙雯,周旋. 2024

[11]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高盼,申慧波,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2024

[12]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王允青,郭熙盛. 2008

[13]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徐莹莹,刘玉涛,王宇先,杨慧莹,高盼,王晨,王淑荣,徐婷. 2021

[14]无水层节水灌溉丰产沟秸秆还田对水稻、油菜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 2009

[15]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许征宇,鲁剑巍. 2011

[16]无水层节水灌溉丰产沟秸秆还田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 2006

[17]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对长期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的响应. 张巩亮,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王晨,赵蕾. 2023

[18]玉豆轮作下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徐婷. 2022

[19]增施有机肥改善黑土物理特性与促进玉米根系生长的效果. 槐圣昌,刘玲玲,汝甲荣,闫志浩,王瑾瑜,王士超,邢婷婷,武红亮,卢昌艾,孙继英. 2020

[20]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