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果实花色素苷积累与ABP1、ARF6表达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焦云

作者: 焦云;马瑞娟;沈志军;严娟;俞明亮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桃;果实;花色素苷;ABP1;ARF6;基因表达

期刊名称: 中国南方果树

ISSN: 1007-1431

年卷期: 2015 年 44 卷 01 期

页码: 12-16+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和响应因子ARFs参与桃果实发育等生理过程。以两种红肉桃基因型(DBF、bf)和一个白肉桃品种的果实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花色素苷组分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PpABP1和PpARF6在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种红肉桃基因型果实在发育期花色素苷的积累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黑油桃"(bf)花色素苷含量在盛花后88d达到最高峰,随后直至果实成熟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而"北京一线红"(DBF)的花色素苷含量在花后64d前未检测到花色素苷组分,而后呈现线性增长趋势,在果实成熟时达到最高峰。另外,PpABP1和PpARF6在桃果肉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北京一线红和"雪白桃"(白肉)分别在盛花后72d和74d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而黑油桃中表达量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基因表达组织差异性分析发现,PpABP1和PpARF6在花瓣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另外,在黑油桃果皮、幼果、新梢和叶片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其他品种。

分类号: S662.1

  • 相关文献

[1]桃树体不同部位果实着色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丁云龙,张斌斌,严娟,马瑞娟,姜卫兵. 2019

[2]果实中花色素苷合成代谢的调控机制及影响因素. 李铭,郑强卿,窦中江,郭绍杰,姜继元,苏学德,郁松林. 2010

[3]红肉桃和白肉桃果实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分析. 罗静,谢汉忠,方金豹,黄玉南,王超,乔成奎,庞涛. 2016

[4]早熟桃夏季红叶现象的生理机制研究. 谢智华,姜卫兵,韩键,彭丽丽,张斌斌,马瑞娟. 2012

[5]二氧化硫(SO_2)熏蒸对葡萄果实结构和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张磊,许静,魏佳,张政,吴斌. 2018

[6]不同类型桃果实采后糖酸代谢的差异性分析. 周慧娟,王忠,叶正文,苏明申,沈霞,黄广育,杜纪红,李雄伟. 2016

[7]桃树冠不同部位果实低温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 丁云龙,张斌斌,陈星星,王娜,严娟,马瑞娟,俞明亮,姜卫兵. 2019

[8]桃果实单果质量与品质变化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王贤玉,金方伦. 2017

[9]外源山梨醇影响桃叶片和果实糖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周平,郭瑞,颜少宾,金光. 2023

[10]拉萨4个露地栽培桃的果实生长规律分析. 张姗姗,邓岚,赵凡,格桑平措,崔永宁,曾秀丽. 2017

[11]桃慢溶质性状的遗传倾向及初步定位. 孟君仁,牛良,潘磊,崔国朝,孙世航,段文宜,曾文芳,王志强. 2023

[12]南京地区2010年春季气候对桃树生长结果的影响. 蔡志翔,马瑞娟,俞明亮,沈志军. 2011

[13]桃果实发育阶段肉色形成与类胡萝卜素的变化分析. 颜少宾,蔡志翔,俞明亮,张妤艳,马瑞娟. 2013

[14]桃硬质性状可能源于PpYUC11基因启动子区域CACTA型转座子的插入. 曾文芳,丁义峰,潘磊,王小贝,牛良,鲁振华,崔国朝,王志强. 2017

[15]桃(Prunus persica L.)种质资源果实数量性状评价指标探讨. 王力荣,朱更瑞,方伟超. 2005

[16]早熟桃主要品种的生物学性状评价. 贾云云,马之胜,牛彦欣. 2004

[17]桃果实裂果与果实性状关系的研究. 马之胜,贾云云,王越辉. 2007

[18]桃果实叶片和土壤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的HPLC-MS/MS检测方法. 乔成奎,王超,黄玉南,谢汉忠,罗静,庞涛,方金豹. 2017

[19]桃果实采后不同包装处理的贮藏效果及其生化机制. 关军锋,窦世娟. 2003

[20]桃(PrunuspersicaL.)种质资源果实数量性状评价指标探讨. 王力荣,朱更瑞,方伟超.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