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线虫致病杆菌抑制灰葡萄孢的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曹林青

作者: 曹林青;詹发强;高宇洁;侯新强;包慧芳;侯敏;杨蓉;王宁;龙宣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葡萄灰霉病;共生细菌;抑制率

期刊名称: 微生物学通报

ISSN: 0253-2654

年卷期: 2021 年 011 期

页码: 4123-413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背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引起葡萄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葡萄的贮期和品质,给葡萄产业带来极大损失。利用拮抗微生物抑制采后病原菌生长已逐渐成为防治葡萄采后灰霉病的重要手段。【目的】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广谱高效的抑菌特性,从现有共生细菌资源中筛选对灰葡萄孢具有高拮抗作用的菌株,为葡萄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提供新的材料和研究方向。【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分离筛选拮抗共生细菌,并对优选的高效拮抗共生细菌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的影响,利用损伤接种法对红地球葡萄防治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初步分离筛选共获得9株拮抗菌,复筛与复测得到一株抑菌效果显著的共生细菌(命名为ALL),经进化分析其为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其16S rRNA基因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为MW488402,与菌株Xenorhabdus nematophila NC116聚于同一分支,相似性达99.79%。扫描电镜观察该菌株导致灰葡萄孢菌丝扭曲变形、表面皱缩、失水塌陷,该菌株发酵(36h)上清液浓度为1%时对灰葡萄孢菌丝抑制率达44.5%。在葡萄常温防效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ALL菌株发酵上清液对灰霉菌防治效果较好,3d后防效为63.50%。【结论】本研究应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生物防治葡萄贮期灰霉病,筛选出一株高效拮抗灰葡萄孢的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而且其上清液对灰葡萄孢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为生物防治贮期葡萄灰霉病提供了新的生物材料和相关研究基础。

分类号: S436.631.1

  • 相关文献

[1]我国昆虫病原线虫研究与应用回顾. . 2006

[2]黑曲霉拮抗菌Xenorhabdus bovienii 445筛选、鉴定及发酵优化. 高宇洁,詹发强,陈澄,包慧芳,杨蓉,王宁,侯新强,侯敏,史应武,龙宣杞. 2022

[3]新疆嗜菌异小杆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的初步鉴定研究. 詹发强,布卡欧尔娜,侯敏,杨蓉,龙宣杞,Xuan qi. 2015

[4]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第十五届国际植保大会生防专题概况. 杨怀文. 2005

[5]昆虫病原线虫研究和利用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丛斌,刘维志,杨怀文. 1999

[6]益生菌调节猪肠道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朱勇文,杨琳. 2011

[7]光杆菌(NLK-1)Txp40毒蛋白基因克隆表达及预测. 詹发强,侯敏,杨蓉,杨文琦,侯新强,孙建,龙宣杞. 2018

[8]昆虫病原线虫异小杆属新种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共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 刘奇志,李星月. 2018

[9]XenorhabdusbovieniiA54菌株杀虫物质的研究. 杨怀文,王立霞,黄大昉. 2000

[10]葡萄根瘤蚜共生细菌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徐成楠,吴玉星,迟福梅,王海波,周宗山. 2010

[11]芽孢杆菌的引入对褐飞虱微生物群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渭霞,朱廷恒,赖凤香,魏琪,万品俊,何佳春,傅强. 2023

[12]合哑蝉和鞘翅圆沫蝉马氏管形态及超微结构比较研究(英文). 钟海英,张雅林,魏琮. 2017

[13]Wolbachia共生菌在我国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中的感染研究. 王振营,何康来. 2009

[14]基于16SrDNA序列的致害性不同的褐飞虱种群内生共生细菌的初步分析. 王渭霞,赖凤香,罗举,洪利英,傅强. 2009

[15]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与苦参碱及其混配对葡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杨勇,王建华,吉沐祥,吴祥,陈宏州,李国平. 2016

[16]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葡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李红阳,花金顺,周加春,孙星星,张俊喜,顾慧玲,高波. 2015

[17]5种杀菌剂对广西葡萄灰霉病病菌的毒力评价. 宋雅琴,娄兵海,陈爱军,白先进,刘萍,王博,张瑛,何建军,李善菊. 2017

[18]辽西地区葡萄灰霉病菌种类及4种杀菌剂对其毒力测定. 徐成楠,冀志蕊,迟福梅,乔壮,董庆龙,张俊祥,王娜,周宗山. 2015

[19]4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及复配试验. 王丽,周增强,侯珲. 2016

[20]13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 范昆,曲健禄,付丽,张勇,武海斌,陶吉寒.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