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层构建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养分累积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展文洁

作者: 展文洁;刘剑钊;梁尧;袁静超;张洪喜;刘松涛;蔡红光;任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耕层构建;土壤三相比;根系形态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20 年 006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T1(浅灭茬后直接播种)、T2(苗带深松后镇压)、T3(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T4(苗带行间全部深松)4种耕作方式,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养分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和T3处理的土壤三相比及土壤含水量均优于T1处理.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的根系总干重、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增幅分别为10.6%~55.7%、32.6%~43.6%、23.1%~38.9%,各土层间的根系分布更加合理化,提高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子粒干重和子粒养分含量,增幅均在15.0%以上(P<0.05).综上,苗带深松后镇压和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两种耕作方式均有利于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液相和气相比例,进而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其对更深层次土壤养分的吸收.

分类号: S513%S153

  • 相关文献

[1]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白伟,孙占祥,张立祯,郑家明,冯良山,蔡倩,向午燕,冯晨,张哲. 2020

[2]残留地膜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朱文悦,吴景贵,王蒙. 2019

[3]水稻高产耕层构建及地力保育技术模式. 赵颖,张秀双,赵英博,李波,金丹丹,曲航. 2023

[4]耕作对健康耕层结构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陈胜男,韦翔华,夏旭,韦本辉. 2018

[5]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坡耕地耕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洋,孙占祥,郑家明,肖继兵,杨宁,冯良山,白伟,李开宇,李颖. 2016

[6]纳米碳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王佳奇,李丽鹤,孟令波,李淑敏,周宝库. 2013

[7]不同根构型玉米的根系形态及其对密度的响应. 蔡红光,刘剑钊,张秀芝,闫孝贡,张洪喜. 2014

[8]低钾胁迫下不同耐低钾玉米品种(系)开花后根系生长和结构的变化. 杜琪,赵跃,周东英,王晓光,蒋春姬,王婧,赵新华,于海秋. 2021

[9]生殖生长期干旱对不同耐旱型玉米自交系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肖万欣,王延波,叶雨盛,赵海岩,刘晶,隋阳辉,王永军,贾钰莹. 2020

[10]间作对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其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李金婷,覃潇敏,覃宏宇,农玉琴,骆妍妃,韦持章,韦锦坚. 2022

[11]不同种植密度下东北春玉米根系特征及其干物质积累的差异比较. 寇太记,郭金瑞,宋振伟,邓艾兴,任军,朱平,张卫建. 2013

[12]地质封存CO_2泄漏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韩耀杰,张雪艳,马欣,纪翔. 2019

[13]残留地膜对棉花和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元桥,何文清,严昌荣,郭瑞,赵彩霞. 2017

[14]有机物料输入对黄河故道区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 李传哲,姚文静,杨苏,徐聪,马洪波,吴建燕,汪吉东,艾玉春,张永春. 2022

[15]春玉米连作体系高产栽培模式优化研究. 袁静超,刘剑钊,闫孝贡,张洪喜,梁尧,蔡红光,任军. 2018

[16]水稻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李敏,张洪程,杨雄,葛梦婕,马群,魏海燕,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曹利强,吴浩. 2012

[17]不同供钾水平对西瓜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潘艳花,马忠明,吕晓东,杜少平,薛亮. 2012

[18]不同氮效率类型茄子苗期生理特性差异的研究. 赵付江,郄丽娟,张巍巍,陈雪平,罗双霞. 2014

[19]水分、养分和寄主对檀香幼苗根系生长及营养吸收的影响. 杨曾奖,徐大平,张宁南,刘小金. 2015

[20]镉对龙葵(Solanum nigrum L.)根系形态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龚春风,周主贵,刘鹏,徐根娣,蔡妙珍,吴琼鸯.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