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其交互作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曹卫东

作者: 曹卫东;贾继增;金继运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磷素利用效率;RFLP标记;数量性状基因位点;上位效应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01 年 7 卷 03 期

页码: 285-29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小麦W7984和Opata85作亲本 ,通过一粒传而获得F7重组近交系 (RIL)群体。对该群体的 1 1 4个株系分别在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探讨小麦地上部磷素利用效率 (SPUE)和全株磷素利用效率 (WPUE) ;并根据该群体而构建的遗传图谱包括覆盖整个染色体组的 91 8个RFLP标记 ,研究 2种供磷情况下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基因间互作。结果表明 ,正常供磷 ,有 2个与SPUE有关的QTL ,分别位于染色体 1B和 5A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6 55 %和 1 1 61 % ;与WPUE有关的QTL有位于染色体 2B、5A和 7A上的 3个 ;SPUE和WPUE还分别受一对互作位点的影响。在磷胁迫下 ,有 3个QTL与SPUE有关 ,分别位于染色体 2D、3B和6D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1 4 2 %、7 73%和 6 58% ;与WPUE相关的 2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 2D、7A上 ,变异解释率分别为 1 8 0 1 %和 1 0 73 % ;SPUE受上位效应的影响。 7A染色体对于小麦的磷素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位于该染色体上的片段Xfba354 Xfba69在 2种供磷情况下都显著影响WPUE ,同时此片段在正常供磷下还与其它基因互作而影响WPUE。此外 ,5A染色体在正常供磷、2D染色体在低磷胁迫下分别对磷素利用效率 (PUE)有较强的作用。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聚磷酸铵添加生物源增效剂对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运红,杨占平,黄绍敏,郭斗斗,杜君,和爱玲,杨焕焕. 2021

[2]小麦幼苗磷利用率及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曹红星,张正斌,孙程旭,徐萍,赵鸿彬. 2009

[3]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碳同位素分辨率的QTL分析. 白海波,吕学莲,朱永兴,惠建,李树华,董建力. 2017

[4]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苗期叶绿素含量的QTL及互作研究. 曹卫东,贾继增,金继运. 2004

[5]低磷胁迫下小麦地上部某些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刘国栋,李继云,李振声. 1998

[6]不同基因型高粱的磷效率和磷素转运特性研究. 刘鹏,武爱莲,王劲松,南江宽,董二伟,焦晓燕,平俊爱. 2018

[7]不同施磷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侯云鹏,杨建,孔丽丽,尹彩侠,李前,秦裕波,王立春,谢佳贵. 2017

[8]大豆小区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崔暐文,杜华,刘学义,方宣钧. 2014

[9]玉米穗长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分析. 路明,周芳,谢传晓,李明顺,李新海,杨晓军,刘美洲,张世煌. 2007

[10]高粱穗结构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高士杰. 1992

[11]富集优势基因型的后备亲本筛选以及相关分子标记的遗传效应分析. 张成锋,苏胜彦,朱健,石连玉. 2017

[12]水稻花药培养植株再生率的世代平均数分析(英文). 褚启人. 1990

[13]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李星华,陈宛妹,李增禄. 1991

[14]高粱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高士杰. 1993

[15]基于染色体片段导人系发掘抗玉米丝黑穗病主效QTL. 吉海莲,翁建峰,吕香玲,王振华,谢传晓,张世煌,李新海. 2012

[16]水稻种子休眠性基因座的定位和分析. 江玲,张文伟,翟虎渠,万建民. 2005

[17]水稻苗期抗冷QTL的检测. 姜树坤,张喜娟,姜辉,孙世臣,洛育,白良明,徐正进,张凤鸣. 2011

[18]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动态QTL分析. 曾威,白建江,张才辉,杨瑞芳,方军,朴钟泽,石英尧. 2016

[19]高产粳稻沈农265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张喜娟,姜树坤,徐正进,孟英,唐傲,孙兵,董文军,王彤彤. 2013

[20]利用籼粳交RILs群体的水稻粒形QTLs定位. 刘丹,王嘉宇,柴永山,孙玉友,孙国宏,冯章丽,陈温福.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