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对高粱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劲松

作者: 王劲松;董二伟;焦晓燕;武爱莲;白文斌;王立革;郭珺;韩雄;柳青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高粱;晋糯3号;种植模式;产量;养分吸收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19 年 005 期

页码: 166-1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高粱新品种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行距及密度对晋糯3号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行距:30、50和60cm,每个行距处理设4个密度:4.5万、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2.结果表明,行距50cm时,晋糯3号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LAI)、单穗粒数及产量最高,其次为行距60cm,行距30cm处理最低;相同行距时,密度为13.5万株/hm~2时产量较高,但与密度10.5万株/hm~2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密度为4.5万株/hm~2时晋糯3号单穗粒数是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2时的1.8~2.0倍,产量为同一行距最高产量的72%~88%,这表明晋糯3号具有较强的群体调节能力.行距50cm结合密度4.5万株/hm~2促进了开花后植物对氮的吸收,开花后植株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是低密度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行距50和60cm密度为10.5万和13.5万株/hm~2时产量较高且没有显著差异,但行距50cm有利于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为此晋糯3号的最佳种植模式为行距50cm结合密度10.5万~13.5万株/hm~2.

分类号: S514

  • 相关文献

[1]拔节期和灌浆期不同阶段灌水对高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闫凤霞,常建忠,曹昌林,范国华,柳青山. 2016

[2]辽西地区高粱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初报. 辛宗绪,刘志,赵术伟,孔凡信,岳增富. 2012

[3]酒糟发酵有机肥对酒用高粱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胡伟,魏全全,芶久兰,张萌,王艺,熊慧欣,江友峰. 2021

[4]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劲松,杨楠,董二伟,王立革,武爱莲,丁玉川,白文斌,焦晓燕. 2013

[5]辽西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与高粱施肥推荐. 肖继兵,刘志,崔丽华,辛宗绪,孔凡信,赵术伟,祁承宇. 2016

[6]宜宾市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研究. 徐麟,张林,张家豪,郭威,王钰潇,李春亮,龚永昌. 2025

[7]不同肥力条件下施肥对粒用高粱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王劲松,董二伟,武爱莲,白文斌,王媛,焦晓燕. 2019

[8]不同养分配比对高粱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崔佩佩,刘鹏,刘佳琪,王劲松,武爱莲,董二伟,丁玉川,焦晓燕. 2017

[9]施肥对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董二伟,王劲松,韩鹏远,王立革,丁玉川,焦晓燕. 2012

[10]不同高粱基因型对氮磷钾缺乏的生物学响应. 王成,王劲松,丁玉川,焦晓燕,董二伟,王立革,武爱莲. 2015

[11]宽厢宽幅种植模式不同种植规格对果蔗产量及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向勇,朱文华,刘鹏飞,卢加举. 2011

[12]宽窄行和宽厢宽幅2种种植模式对果蔗产量的影响. 李向勇,朱文华,张正学,卢加举,刘鹏飞. 2011

[13]不同种植模式对芭蕉芋产量的影响. 周明强,周正邦,龚德勇,欧珍贵,刘凡值. 2009

[14]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威芋3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芶久兰,孙锐锋,何佳芳,秦松,肖厚军,周瑞荣,袁玲. 2011

[15]有机培肥方式对设施蔬菜-水稻种植模式产量及肥力的影响. 沈明星,姚月明,刘凤军,吴彤东,陆长婴. 2004

[16]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慈艳华,边丽梅,霍剑锋,孟繁盛,郑伟,张丽妍,郝春雷,董喆,张昊. 2015

[17]陇中旱地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亚宏,高世铭,张伟,王润佳. 2009

[18]稻田不同种植模式水稻氮肥施用效应的研究. 刘建,魏亚凤,徐少安. 2005

[19]喀什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蒋从军,王为然,林涛,沙红,刘志清,王亮,郑子漂. 2020

[20]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张恒恒,张恒恒,王香茹,胡莉婷,庞念厂,贵会平,董强,阮康,宋美珍,张西岭.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