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利用效率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瑞平

作者: 李瑞平;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王浩;刘武仁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耕作方式;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土壤通报

ISSN: 0564-3945

年卷期: 2015 年 46 卷 05 期

页码: 1096-110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不同耕作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利用效率,2010~2013年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宽窄行深松25 cm(T1)和宽窄行深松35 cm(T2)和均匀垄(T3)三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周年变化、动态变化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周年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即"大幅度变化期"、"平稳期"和"小幅度变化期"。大幅度变化期出现在4月末至8月末,小幅度变化期和平稳期受温度和降雪量的影响,不同年份长短不一。三年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T2和T1较T3高,T2比T1土壤含水量更高。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0~40 cm土壤含水量为"增加趋势"、40~60 cm土壤含水量为"维持较高",60~100 cm土壤含水量为"下降趋势"。宽窄行深松有利于保墒保苗,深松后T2比T1储水效果更好。T2和T1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T3提高17.4%和6.6%,T2土壤水分利用效果最好。

分类号: S152.7

  • 相关文献

[1]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蓄水保墒影响的RZWQM模型模拟. 丁晋利,武继承,杨永辉,何建强,冯浩. 2016

[2]耕作方式对豫东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笑培,周新国,王静丽,樊向阳,黄仲冬,杨慎骄,王和洲. 2017

[3]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 赵泽松,黄琰,马春梅,龚振平,杨悦乾,宋秋来,董守坤,张磊. 2010

[4]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 2014

[5]寒地玉米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热动态. 李梁,于洋,姜宇博,郝玉波,葛选良,王俊河,钱春荣,宫秀杰. 2017

[6]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宫亮,孙文涛,包红静,王聪翔,孙占祥. 2011

[7]宁南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研究. 雷晓婷,雷金银,周丽娜,何进勤,贾爱平,余建军. 2020

[8]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 2016

[9]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 宋振伟,郭金瑞,邓艾兴,寇太记,任军,张卫建. 2012

[10]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范继征,钟昌松,石达金,程伟东,刘永红,闫飞燕. 2014

[11]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洛阳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刘爽,武雪萍,吴会军,梁二,蔡典雄. 2007

[12]不同耕作措施对宁南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李荣,鄢慧芳,张龙,苗芳芳,勉有明,侯贤清. 2023

[13]耕作方式对灌区春小麦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马忠明,陈娟. 2023

[14]自然降水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赵竹,乔玉强,李玮,陈欢,杜世州,张向前,曹承富. 2014

[15]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郭天财,郭天财. 2019

[16]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郑洪兵,刘武仁,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郑金玉. 2018

[17]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友军,吴金芝,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2006

[18]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区春谷根系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贾苏卿,禾璐,杜艳伟. 2020

[19]耕作方式对河南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Meta分析. 赵凯男,吴金芝,黄明,李友军,赵广才,付国占,王春平,张振旺,侯园泉,杨中帅. 2021

[20]喷灌条件下耕作方式和亏缺灌溉对麦后移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浩,孙景生,张寄阳,张俊鹏,申孝军.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