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遗传性状改良效果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姚占军

作者: 杜鸣銮;徐世昌;纪明山;陈景堂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遗传增益;选择指数;通径分析;株型

期刊名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1573

年卷期: 2002 年 25 卷 03 期

页码: 13-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对玉米群体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对其进行限制性选择的株型改良以及确定合理的选择指数是群体改良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选择强度、有效群体和环境条件均一致的条件下 ,对玉米 (ZeamayL )沈综基础群体和 (S1)C1群体实施两种方案的轮回选择 ,得到半同胞家系HC2 群体和全同胞家系FC3 群体 ,同时对产量组成性状、植株性状及抗病性进行表型选择 ,结果表明 :在HC2 群体中 ,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的通径系数总效应分别为 :0 579、 0 415、 0 3 63、 0 3 11、 0 2 93 ,在FC3 群体中 ,分别为 0 511、 0 3 17、 0 578、 0 0 14、 0 3 68。与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有所下降。群体植株性状获得的遗传增益不尽相同 ,营养体的生长量有所增加。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轮回选择对玉米沈综(C_0、FC_2)群体的产量组成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姚占军,杨小平,赵延明. 2001

[2]玉米植株形态和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相关及通径分析. 高长健. 1999

[3]玉米植株形态和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本着及通径分析. 高长健. 1999

[4]北方杂交粳稻株型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郝宪彬,马秀芳,胡培松,张忠旭,隋国民,华泽田. 2009

[5]水稻产量与株型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李强,王敬国,安光日,张明,邹德堂,崔成焕,王凤义,韩龙植. 2008

[6]抗旱玉米育种研究. 谭静,杨峻芸,陈洪梅. 2004

[7]S_1选择法对玉米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 阚帅帅,刘志鹏,张林,王建军,王振华,李新海. 2011

[8]混合选择法对玉米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 刘志鹏,雍洪军,李新,张德贵,李明顺,张世煌,王振华,李新海. 2011

[9]中群21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分析. 金振国,魏国才,高利,孙艳杰,石运强,邵勇,南元涛,史淑春. 2018

[10]西南春玉米MCO-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分析. 邱贵兰,李燕,李红梅,何立群,胡美琳,赵后娟,杜林,李晓叶,吴元奇,马孝玲,唐海涛. 2023

[11]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 谢振江,李明顺,徐家舜,张世煌. 2009

[12]沈综玉米群体植株性状改良效果研究. 杨彦忠,杜鸣銮. 2010

[13]花生不同株型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及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 鲁清,刘浩,李海芬,陈小平,洪彦彬,刘海燕,李少雄,周桂元,梁炫强. 2019

[14]早熟陆地棉主要株型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马晓梅,赵淑琴,董承光,周小凤,王新,李保成. 2018

[15]玉米根系生长特性及氮肥运筹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秦华东,伍龙梅,张婧,李忠,黄敏,江立庚. 2014

[16]玉米理想株型研究进展. 贾波,谢庆春,倪向群. 2012

[17]不同株型玉米光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研究. 郭江,郭新宇,王纪华,张凤路. 2005

[18]玉米几个自交系组配高产紧凑型杂交种的研究. 张彪,马孝玲,王玉兰. 1999

[19]西北旱塬区不同株型玉米增密对产量的影响. 赵刚,王淑英,樊廷录,党翼,王磊,张建军,李尚中,程万莉. 2018

[20]密度对不同玉米自交系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吴振兴,李凤海,郭国锦,吕桂华,陈坚剑.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