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制度下我国东部典型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碳的组分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于维水

作者: 于维水;李桂花;王碧胜;武红亮;赵雅雯;孟繁华;卢昌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易分解碳;耐分解碳;旱作土壤;水田;长期施肥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15 年 21 卷 03 期

页码: 675-68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土壤易分解碳库(labile organic carbon,Lab-C)和耐分解碳库(recalcitrant organic carbon,Rec-C)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其组分大小与比例可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周转与固存特性。因此,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易分解碳库与耐分解碳库的大小与比例,对土壤养分管理及肥力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利用我国东部23年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的黑土、潮土、红壤和32年水稻土共四类土壤的典型土样为代表,以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4个处理土壤,采用颗粒密度相结合的方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易分解碳和耐分解碳2个组分,分析了其不同组分碳含量及比例的变化特征。【结果】土壤经该方法分组后,四种土壤的平均质量回收率和碳回收率均超过95%,是一种测定土壤易分解碳和耐分解碳的可行方法。旱作土壤(黑土、潮土和红壤)易分解碳的平均含量为1.91 g/kg低于水田的2.42 g/kg,而易分解碳占总有机碳的平均比例为15.4%,高于水田的9.9%。NPKM处理下,黑土、潮土和红壤易分解碳含量显著高于NPKS、NPK及CK处理(P<0.05),较NPK处理增加的比例分别为98.4%、43.7%和71.2%,同时提高了易分解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但无显著差异性;NPK和NPKS处理下黑土与潮土易分解碳的含量较不施肥无显著变化,而红壤易分解碳含量较不施肥显著降低(P<0.05),降低的比例分别为33.1%和29.6%;水稻土4个处理间易分解碳的含量及其占全碳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性。四类土壤耐分解碳的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一致,均表现为NPKM>NPKS>NPK>CK。NPKM处理下,四种土壤耐分解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黑土、潮土、红壤和水稻土较NPK处理增加的比例分别为68.8%、42.7%、17.6%和17.2%,同时耐分解碳占全碳的比例降低;NPKS处理下黑土、潮土和水稻土耐分解碳的含量较NPK处理也增加,对应增加的比例分别为10.9%、15.1%和18.0%。同时,易分解碳和耐分解碳的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旱作土壤易分解碳含量比水田土壤更易受不同施肥处理的影响,有机无机配施(NPKM与NPKS)可提高旱作与水田土壤易分解碳与耐分解碳的含量,同时相对提高了易分解碳占全碳的比例,且NPKM处理的效果优于NPKS处理,更优于化肥处理。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4种典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特征. 于维水,王碧胜,王士超,孟繁华,卢昌艾. 2018

[2]不同施肥制度下中国东部典型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氮的组分特征. 于维水,卢昌艾,李桂花,武红亮,赵雅雯,王碧胜,孟繁华. 2015

[3]放牧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马秀枝,王艳芬,汪诗平,王金枝,李长生. 2005

[4]添加玉米秸秆对旱作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王碧胜,于维水,武雪萍,高丽丽,李景,李生平,宋霄君,刘彩彩,李倩,梁国鹏,蔡典雄,张继宗. 2019

[5]青海省旱作农田土壤主要物理性状及其持水特性研究. 李月梅,庞宁菊,高旭升. 2002

[6]宁夏中部干旱区氮磷钾肥对油葵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晓军,何文寿. 2015

[7]含硫及含氯化肥对湘南水田土壤酸度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陈铭,孙富臣,刘更另. 1993

[8]在SR系统中旱田和水田排水的COD与SOB5相关模式. 郑振华,陆华. 1991

[9]红壤旱地和水田土壤用量对线虫分离效果的影响. 王楠,陈小云,刘满强,李大明,王明伟. 2015

[10]水田秸秆还田整地机具研制进展. 安鹤峰. 2017

[11]我国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 杨正梅. 2007

[12]三江平原草甸土水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 焦峰,吕淑敏,汪昊,唐雷,张东萌,王秋菊,刘峰. 2019

[13]1980-2015年黑龙江水田旱地转换格局及其水资源效应. 吴文嘉,夏天,胡琼. 2019

[14]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流失风险. 肖作义,马飞,柳开楼,赵学强,郑春丽,张昊青,王嘉林,沈仁芳. 2021

[15]辽宁中部稻区水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规程. 代贵金,于广星,刘宪平,陈盈,宫殿凯,王之旭,王彦荣. 2020

[16]1980—2015年黑龙江水田旱地转换格局及其水资源效应. 吴文嘉,夏天,胡琼. 2019

[17]水田秋季深翻作业试验. 李海龙. 2020

[18]水田侧深施肥装置的分析与试验. 位国建,荐世春,李娜,彭强吉,崔荣江,吴美丽. 2019

[19]草甸土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焦峰,吕淑敏,汪昊,李响,唐雷,王秋菊,刘峰. 2019

[20]水田机械式强制排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位国建,祁兵,焦伟,史嵩,荐世春.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