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瑞平

作者: 李瑞平;谢瑞芝;罗洋;隋鹏祥;郑洪兵;明博;王浩;刘武仁;郑金玉;李少昆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ISSN:

年卷期: 2024 年 001 期

页码: 71-8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保护东北黑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东北典型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关键因素,开展了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设常规垄作秸秆不还田(CK)、免耕秸秆全量粉碎覆盖(T1)、免耕留高茬全量秸秆覆盖(T2)、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共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T1、T2和T3) 0~20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播种至出苗期耕层土壤含水量, T1、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7.8%~30.4%、9.0%~18.7%和17.3%~20.0%,但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降低2.56~3.11℃、2.02~2.27℃、0.94~1.93℃;分别延迟玉米出苗时间5~7 d、4~6 d和2 d; T3处理3年平均出苗率较CK增加3.2%, T1和T2处理出苗率分别降低4.3%和4.7%; T1、T2和T3处理均降低了苗期株高整齐度和植株干物质积累,但T3处理降低幅度明显小于T1和T2处理, 6叶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降低幅度逐渐减小; 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幅分别为7.5%~15.6%和5.5%~12.9%, T3处理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保护性耕作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间接影响玉米出苗时间、出苗率、穗数和百粒重,进而影响产量,也可通过直接影响出苗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产量。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少耕秸秆全量条带覆盖(T3)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有利于平衡土壤水分和温度矛盾,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质量、高产稳产,是该区域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东北黑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可行性分析.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 2008

[2]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增产效应. 智建奇,贾志森,郑联寿,武海丽,张素珍. 2006

[3]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高盼,张巩亮,王晨,刘玉涛,谭可菲. 2024

[4]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碧胜,蔡典雄,武雪萍,李景,梁国鹏,于维水,王相玲,杨毅宇,王小彬. 2015

[5]施用脱硫石膏与天然有机物混合改良剂对盐化潮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邵玉翠,任顺荣,廉晓娟,曾秀文,贺宏达. 2010

[6]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臧秀法,李馨,李世柱,王海翔,黄文明,刘颖. 2024

[7]施入生活垃圾堆肥对玉米品质、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葛春辉,杨新华,孙九胜,王新勇. 2013

[8]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治统,凌俊,刘子熙,赵德强,李泽学,周顺利,袁兴茂,李霄鹤,温媛. 2024

[9]深松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王晨,徐婷,谭可菲,刘玉涛. 2022

[10]东北黑土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冯艳春. 2007

[11]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与防治. 孟令钦,李勇. 2009

[12]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现状与演变趋势. 阎百兴,杨育红,刘兴土,张树文,刘宝元,沈波,王玉玺,郑国相. 2008

[13]俄罗斯沙棘良种在东北黑土区引种试验. 吴雨蹊. 2018

[14]影响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地貌因子分析. 李洪丽,李菲. 2016

[15]东北黑土区俄罗斯第三代沙棘果实性状比较研究. 唐克,单金友,吴雨蹊,王蕊,王肖洋. 2020

[16]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2023

[17]黑土小流域沟道分布遥感监测及主控因素研究. 温艳茹,余强毅,杨扬,张斌,吴文斌. 2021

[18]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高盼,申慧波,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杨慧莹,王晨,张巩亮. 2024

[19]东北黑土区土壤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魏丹,杨谦,迟凤琴. 2006

[20]东北黑土区黑穗醋栗高效栽培模式. 单金友,胡建忠,李新峰,张杰,吴雨蹊,王肖阳,温秀凤.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