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与禾本科牧草间作的生长互作效应及对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德

作者: 张德;龙会英;金杰;樊博;赵秀梅;韩学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豆科;禾本科;间作;生长效应;养分吸收

期刊名称: 草业学报

ISSN: 1004-5759

年卷期: 2018 年 10 期

页码: 15-2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牧草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为不同牧草优化配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结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间作对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柱花草生物固氮,对扭黄茅和孔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有促进作用,与柱花草间作后的扭黄茅和孔颖草与禾本科牧草单作模式相比,能获得高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与各自单作对比,间作体系中的禾本科牧草生物量高于单作0.06%和26.78%;与柱花草单作对比,两个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生物量低于单作9.70%和12.83%。扭黄茅与柱花草间作后,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扭黄茅24.26%和35.18%,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孔颖草40.64%和47.50%。相对于单作而言,柱花草分别与扭黄茅和孔颖草间作,对氮吸收量分别降低8.31%和28.94%,磷吸收量分别降低3.56%和20.58%。而且两种间作模式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柱花草/扭黄茅间作系统生产力、种间竞争能力高于柱花草/孔颖草,具有产量优势。在株行距为50cm种植密度下,间作体系中禾本科牧草生长旺盛,柱花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与两个禾本科牧草间作中为弱竞争作物。结果表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适合的牧草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和禾本科牧草氮磷的吸收,有利于改善牧草品质。

分类号: S54

  • 相关文献

[1]主要栽培牧草饲用价值的比较研究. 陈玲玲,乌艳红,乌仁图雅,娜日娜,白玉龙. 2013

[2]甘南境内高速公路干扰区生态修复适宜草种的活力及其应用. 王林,苏永祥,银才让,马林,田沛. 2023

[3]根系互作对谷子和花生间作体系根际微生物碳代谢的影响. 邹晓锦,宫亮,冯良山,黄波,刘慧屿,吕有林,谭礼宁,孙占祥. 2023

[4]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组合筛选试验研究. 张学洲,李学森,兰吉勇,张荟荟,陈强,范天文. 2012

[5]安徽单季稻田绿肥优化配置与稻季氮肥减施效果研究. 杨骏,卜容燕,韩上,李敏,王慧,程文龙,唐杉,武际,朱林. 2023

[6]豆科与禾本科绿肥饲草作物混播增肥及改土效果研究. 包兴国,杨文玉,曹卫东,王婷,刘兴春. 2012

[7]24份加拿大牧草品种引种试验. 张文淑,苏加楷. 1993

[8]牧草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 季良,彭琳,阿合切甫,阿孜古丽,阿依恒. 2004

[9]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余常兵,孙建好,李隆. 2009

[10]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养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唐瑾暄,秦晓威,鱼欢,吉训志,邓文明,张昂,宗迎. 2021

[11]不同隔根方式下木薯与花生间作的竞争力分析. 刘子凡,刘治,黄洁,魏云霞. 2021

[12]杂交桑在贵州主要推广地区的剪伐模式与生长效应. 韩世玉,姜虹,王殿平,易勇,刘锡. 2008

[13]不同老化时间的TiO_2纳米颗粒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韩笑笑,赵建,王震宇,隋海君,徐立娜. 2016

[14]肥料运筹对机穴播水稻群体生长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王新其,李茂柏,赵志鹏,王玲燕,朱峰,曹黎明. 2018

[15]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 王晓英,王冬梅,陈保冬,黄益宗,王幼珊. 2010

[16]不同饵料投喂率对罗非鱼生长、水质和水体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东新旭,范立民,宋超,郑尧,裘丽萍,孟顺龙,陈家长. 2021

[17]4种复合肥对一串红盆花生长效应初探. 赵明方,张丽芳,李志兵,莫丽玲,罗清秀. 2013

[18]不同覆盖物对红壤旱坡地土壤环境和花生生长的影响. 张天玉,邱才飞,万自成,余瑞新,刘绵庆. 2016

[19]有机钾肥和钾硅钙矿物肥对烤烟生长及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 张翔,翟文汇,孙大为,毛家伟,杨立均,司贤宗,李国平. 2014

[20]籽瓜多糖对益生菌生长促进效应及其结构表征. 常雪花,钱雅雯,王振菊,魏佳,吴斌,张政.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