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宋维富

作者: 宋维富;赵蕾;赵海滨;张延明;李集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六倍体小偃麦;小麦;易位系;代换系;细胞遗传学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14 年 28 卷 09 期

页码: 15-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改良六倍体小偃麦,创制携带E组染色体优良基因的普通小麦新类型。本研究利用六倍体小偃麦与克旱9号杂交选育六倍体小偃麦的衍生系,在杂交后代中选择具有六倍体小偃麦优良农艺性状的普通小麦类型。结果表明:六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结实率低,平均为21.9%,但F2以后分离复杂,出现一些代换系、易位系,附加系和DE混合的染色体组。有些品系性状表现较好,如分蘖多、抗病、多小穗、多花等。按性状继代选择直至F5共筛选出13个品系即05-9-2、05-9-4、05-9-5、05-9-6、05-9-7、05-9-8、05-9-11、05-9-14、9-9-14、05-9-13、05-7-13、05-7-24、05-7-22。利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分子检测方法、原位杂交技术对以上13个品系进行了鉴定。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E组染色体改良普通小麦提供理论基础。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刘佳莹,刘晓强,曲云峰,姜博,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李集临,张延明. 2018

[2]一个抗小麦黄矮病新种质的选育和鉴定. 聂道泰,胡适全,朱立煌,胡含,贾双娥,庄家骏,钱幼亭,周广和. 1995

[3]一个抗小麦黄矮病新种质的选育和鉴定. 聂道泰,胡适全,朱立煌,胡含,贾双娥,庄家骏,钱幼亭,周广和. 1995

[4]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分子细胞学鉴定. 罗小军,乔麟轶,李欣,郭慧娟,阎晓涛,张树伟,常利芳,闫金龙,畅志坚,张晓军. 2020

[5]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中233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杨永乾,李小军,宋杰,孙玉,茹振钢. 2014

[6]小麦-大麦2H异代换系的鉴定(英文). 原亚萍,陈孝,肖世和,A.K.M.R.ISLAM,辛志勇. 2003

[7]小麦新种质4844中外源P染色质的GISH与SSR分析. 武军,王辉,刘伟华,李立会,杨欣明,李秀权. 2006

[8]三个小麦-大麦2H二体异代换系的细胞学及补偿能力研究. 刘宏魁,李世鹏,吴颖,苏胜忠,单晓辉,李贺,韩俊友,陈孝,原亚萍. 2018

[9]普通小麦与四倍体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杂种后牮细胞遗传学研究. 孔令让,董玉琛. 1997

[10]小麦-长穗偃麦草7E抗赤霉病易位系培育. 张璐璐,陈士强,李海凤,刘慧萍,戴毅,高勇,陈建民. 2016

[11]小麦易位系麦醇溶蛋白的电泳分析. 孙光祖,傅炳孝,陈义纯,张月学,王广金,阎文义,唐风兰. 1991

[12]杀配子染色体及其在创制小麦族染色体易位系中的应用. 徐国辉,王永斌,陈静,郭长虹. 2008

[13]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广谱抗锈易位系的鉴定及分析. 郝薇薇,汤才国,李葆春,郝晨阳,张学勇. 2012

[14]小麦-中间偃麦草抗锈易位系中梁27的鉴定及分析. 李爱博,李金荷,宋建荣,王化俊,张耀辉. 2015

[15]小麦一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广谱抗锈易位系的鉴定及分析. 郝薇薇,汤才国,李葆春,郝晨阳,张学勇. 2012

[16]小麦白粉病新抗源——基因Pm21. 陈佩度,刘大钧,周波,张守中,盛宝钦,向齐君,段霞渝,周益林. 1995

[17]利用花粉辐射诱发普通小麦与大赖草染色体易位的研究. 刘文轩,陈佩度,刘大钧. 2000

[18]辐射选育小麦易位系的研究. 孙光祖,陈义纯,张月学,尚志敏,王广金,阎文义,唐凤兰. 1990

[19]四倍体小麦背景中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传递特征. 李海凤,刘慧萍,戴毅,黄帅,张军,高勇,陈建民. 2016

[20]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千粒重和抽穗期QTL的分解. 黄得润,朱玉君,陈俊宇,陈玉宇,张宏伟.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