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环境下稳定表达的控制粳稻穗角性状的新位点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牛付安

作者: 牛付安;刘健;郭媛;陈兰;江建华;洪德林

作者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粳稻;穗角;生长环境;混合遗传模型;QTL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12 年 26 卷 04 期

页码: 409-41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4个环境下种植直立穗粳稻品种秀水79与弯曲穗品种C堡及两者杂交后衍生得到的RIL群体254个株系并调查其穗角,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穗角性状进行遗传分离分析;运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 2.0软件和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穗角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发现,1)穗角性状受两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QTLNetwork 2.0检测到8个控制穗角性状的加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的0.01%~39.89%;WinQTLcart 2.5检测到12个控制穗角性状的加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83%~30.60%。检测到的所有QTL分布于第4、5、6、7、9、11染色体上,其中分布于RM3700-RM3600和RM5652-RM410区间的两个主效位点qPA9.2和qPA9.5,以及分布于RM257-OSR28区间的qPA9.7在两种方法和4个环境下均检测到,减效等位基因来自秀水79;3)检测到8对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位点,解释表型变异的0.36%~1.71%。检测到的各个加性和上位性位点均不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

分类号: S511.22

  • 相关文献

[1]粳稻穗角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 牛付安,陈兰,张红,袁勤,程灿,周继华,洪德林. 2013

[2]利用选择回交导入群体进行粳稻优良恢复系抗旱性改良与QTL定位. 王利锋,郝宪彬,何云霞,华泽田,高用明,黎志康. 2007

[3]粳稻穗角、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 刘金波,王宝祥,刘晓丽,李健,杨波,方兆伟,卢百关,刘艳,迟铭,周振玲,陈庭木,秦德荣,徐大勇. 2014

[4]苦瓜枯萎病抗性材料Thai4-6的遗传模型分析. 刘子记,朱婕,牛玉,杨衍. 2018

[5]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分析. 张书芬,傅廷栋,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 2008

[6]绿豆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 徐宁,曲祥春,王明海,邓昆鹏,包淑英,王桂芳,窦忠玉,窦金光,郭中校. 2019

[7]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育性的遗传分析. 徐达文,张立平,赵昌平,郑用琏. 2009

[8]三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性遗传分析. 曾红权,刘宜柏,尹建华,邹国兴,彭志勤,杨平,黄永萍,陈春莲. 2006

[9]不同生长环境对栽培大豆叶片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盖玉红,兰兰,董宝池,李宏博,牛陆,魏健. 2014

[10]固沙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与其生长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慕宗杰. 2013

[11]植物遮荫效应的研究进展. 宋晓蕾,杨红玉,曾黎琼,段玉云. 2009

[12]茭草(Zizania latifolia)在不同人工湿地中的生长适应性. 刘长娥,刘福兴,宋祥甫,邹国燕,付子轼,潘琦,刘娅琴,王金庆. 2012

[13]不同产地谷子籽粒营养品质与食味品质的比较研究. 王瑞,李齐霞,祁丽婷,王敏,孙万荣,邬志远,李中青. 2020

[14]甘南藏族自治州野生羊肚菌生长环境调查. 王海峰,王三喜,杨琴. 2021

[15]不同生长环境对红萍生长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余涛,郑向丽,徐国忠,王俊宏,黄毅斌. 2019

[16]葡萄环境信息多参数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胡树冉,尹志豪,刘淑云,秦磊磊. 2020

[17]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生长条件的优化及其代谢分泌物分析. 曾爽,靳晓亮,黄振家,景志忠. 2009

[18]生长环境和取蕾时间对大白菜小孢子培养胚诱导率的影响. 巫东堂,王秀英,赵军良,李改珍. 2010

[19]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玉米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周静,史向远,李永平,张晓晨. 2016

[20]浅析豌豆在山西晋北高寒地区的生长环境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刘飞,冯高,陈燕妮.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