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差异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霍中洋

作者: 霍中洋;顾海永;马群;杨雄;李敏;李国业;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芦燕;张洪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2 年 38 卷 011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kg hm^-2),得出各品种在各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问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生产力处于顶层与高层水平品种的颖花量极显著高于中层、低层品种,颖花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每穗粒数的极显著增加。各生育阶段的植株吸氮量和氮素吸收速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4个生产力等级品种间在移栽至拔节和拔节至抽穗阶段氮素积累比例差异均不大,但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比例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顶层水平品种在抽穗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比例为14.94%。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增加。初步筛选出13个集高产与氮高效于一体的品种。

分类号: S66

  • 相关文献

[1]施氮量对杂交粳稻常优1号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王海候,沈明星,刘凤军,吴彤东,姚月明,陆长缨,沈晓萍. 2007

[2]水稻中位蘖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研究. 周汉良,鲁学林,郑秋玲. 2000

[3]水稻中位蘖优势研究. 鲁雪林,周汉良. 1997

[4]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粳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李敏,张洪程,马群,杨雄,李国业,魏海燕,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2012

[5]浅析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稳定性. 熊又升,何圆球,王兴祥,袁家富,赵书军,彭成林,徐祥玉. 2007

[6]内蒙古草原植被近五年动态分析. 羿静,宋向阳,王晶杰. 2010

[7]现代持续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袁志清. 1999

[8]超级杂交早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特征. 李国业,张洪程,李敏,董啸波,霍中洋. 2012

[9]浅谈"微型家畜"的开发利用. 汤胜强. 1991

[10]沼液及羊粪对牧草生产力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陈钟佃,冯德庆,黄秀声,唐龙飞,郑仲登. 2005

[11]A级绿色稻米氮肥不同施用比例对肥料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影响. 赵国臣,侯立刚,郭唏明,隋鹏举,周舰. 2007

[1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形成新生产力的若干重大措施. 张郅政,黄述羲. 1991

[13]科技创新提高江苏粮食生产力的对策探讨. 黄俊. 2009

[14]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研究. 金焱鑫,韦金河,张娅香,刘德荣. 1992

[15]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时空尺度. 江小雷,岳静,张卫国,柳斌. 2010

[16]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高培元,李妮亚. 2008

[17]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宝音贺希格. 2013

[18]单季稻品种生产力与生态特性的演进趋向. 赵强基,郑建初,袁从禕. 1985

[19]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江小雷,张卫国,严林,王刚. 2004

[20]甘南藏区放牧制度及其时效性评价. 赵旭,韩天虎,孙琼,岑飞冀,田川,郭正刚.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