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玉米灰斑病的2种尾孢菌生物学特性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可杰

作者: 刘可杰;徐婧;胡兰;徐秀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生物学特性;玉米尾孢菌;玉蜀黍尾孢菌

期刊名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1700

年卷期: 2016 年 47 卷 03 期

页码: 342-34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索尾孢菌所致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为其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对引起玉米灰斑病的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和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玉米尾孢菌的最适培养基是PDA、PSA和MEA,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硝酸钾和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 H值为9~10;而玉蜀黍尾孢菌的最适培养基是PDA、PSA、Czapek和OA,最适碳源为果糖、甘露糖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 H值为8~11。

分类号: S435.131.4

  • 相关文献

[1]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小飞,邹成佳,李晓,杨晓蓉,罗怀海. 2012

[2]玉米抵御玉蜀黍尾孢菌侵入的生理机制. 马莹莹,贾娇,苏前富,孟玲敏,高洁,晋齐鸣. 2015

[3]玉米灰斑病对玉米产量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研究. 卢宗志,李艳君,李海春,傅俊范. 2008

[4]桦甸市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刘金鹤,刘惠军,李姝,刘俊,丁玉国,孙爱玲,申延国,马凤利,郑在环,方向前. 2020

[5]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及GPS监测(英文). 郑宇鸣,李勃,张锡顺,林郁,刘振环. 2010

[6]抗玉米灰斑病相关基因的DDRT-PCR分析. 贾娇,马莹莹,苏前富,孟灵敏,张伟,李红,晋齐鸣. 2016

[7]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技术. 徐秀德,董怀玉,姜钰,刘志恒. 2003

[8]玉米灰斑病发生趋势研究. 李志勇,梅丽艳. 2008

[9]中国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刘庆奎,秦子惠,张小利,江凯,陈茂功,武小菲,何月秋,王桂清,晋齐鸣. 2013

[10]贵州玉米灰斑病病原鉴定与抗病品种筛选. 安星宇,黄露,吴石平,何海永,赵玳琳,李淳. 2022

[11]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种类分子鉴定. 李晓,崔丽娜,邹成佳,杨晓蓉. 2014

[12]我国玉米灰斑病菌的种类及其分布调查. 刘可杰,董怀玉,王丽娟. 2021

[13]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研究. 贾娇,苏前富,任智惠,孟玲敏,张伟,李红,晋齐鸣. 2016

[14]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及GPS监测. 郑宇鸣,李勃,张锡顺,林郁,刘振环. 2010

[15]基于混池测序的抗玉米灰斑病QTL定位. 崔凤超,王平喜,刘小刚,邹枨. 2018

[16]一种新的玉米灰斑病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 刘可杰,徐婧,徐秀德. 2013

[17]玉米灰斑病及抗性研究. 曹国辉. 2009

[18]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陈荣丽,陈广艳,周彦民,蔡治荣,张胜恒,易红华. 2011

[19]公主岭市鲜食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孙嵬,张秀华,夏明亮,李德乐. 2025

[20]藜麦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程斌,高旭,曹宁,辛智海,何庆才,张立异.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