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刺蛾危害诱导茶树挥发物释放变化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安平

作者: 李正文;肖蕾;王沅江;周凌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树;茶刺蛾;棒须刺蛾寄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虫害诱导植物

期刊名称: 茶叶通讯

ISSN: 1009-525X

年卷期: 2013 年 04 期

页码: 8-11+30

摘要: 茶园观察发现,茶刺蛾危害的茶园的棒须刺蛾寄蝇数量明显多于未危害的茶园。推测茶树被茶刺蛾危害后释放了特定的信号物质,这些物质在棒须刺蛾寄蝇寄主定位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证实这一猜想,我们研究了茶刺蛾危害对茶树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的影响。未受茶刺蛾危害的枝叶有挥发性有机物74种组分。与未受茶刺蛾危害枝叶的挥发物组分相比较,受害后酯类、醛类和烃类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相对含量都有显著变化。醇、杂环化合物、醚和有机酸类化合物在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上变化不大。受害后,4-异丙基甲苯、蒎烯、1-乙基-2,4-二甲基苯、4-乙基甲苯、3-乙基-甲苯、6-甲基庚烯[5]酮[2]和1,2,4-三甲基苯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新产生54种化合物,其中烯烃14种,芳香烃12种,酯8种,烷烃8种,酮5种,醇3种,醛2种,有机酸和杂环类各1种。值得注意的是受害后萜类化合物的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均有显著的变化,暗示这些化合物可能在棒须刺蛾寄蝇的寄主寻找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为筛选引诱天敌昆虫的化学信息素,并应用其防控茶刺蛾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分类号: S435.711

  • 相关文献

[1]茶刺蛾危害后茶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变化. 韩宝瑜,包小村. 2011

[2]茶刺蛾成虫的羽化昼夜节律. 包强,王沅江,周凌云,曾振. 2016

[3]茶刺蛾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包小村. 2009

[4]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实用剂型的配制. 唐美君,肖强,郭华伟,殷坤山. 2007

[5]茶刺蛾的防治适期与防治指标. 唐美君,郭华伟,殷坤山,肖强. 2014

[6]茶刺蛾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唐美君,郭华伟,殷坤山. 2015

[7]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其它杆状病毒关系的基因分析. 杨丽荣,肖强,冷杨,徐海君,章亦卿,张传溪. 2005

[8]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的增殖动态与生产工艺. 唐美君,殷坤山,郭华伟,肖强. 2015

[9]恶臭白色真菌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路杨,佟雨航,隋丽,张佳诗,徐文静. 2014

[10]具有农药活性的微生物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田宇曦,闵勇,杨自文,周荣华,王开梅. 2018

[11]具有农药活性的微生物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田宇曦,闵勇,杨自文,周荣华,王开梅. 2018

[12]基于硅胶管吸附萃取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真菌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毛黎娟,葛洋,周文武,祝增荣,章初龙. 2019

[13]环境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孟楠,张恒之,张四喆,马洁,贾文珅. 2018

[14]仿生嗅觉技术在微生物代谢产物气味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吴楠京,贾文珅,马洁,梁刚. 2018

[15]暹罗芽孢杆菌挥发性物质拮抗下烟草赤星病菌转录组分析. 李艺池,梁金昌,韦承建,王东坤,王卫民,陈勇华,宋光龙,胡希好,程德杰,任广伟,王晓强. 2023

[16]生长期施用GA4+7对黄冠梨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变化影响. 郑欣欣,颜朦朦,陈子雷,杜红霞,杨亲正,张文君. 2024

[17]生物过滤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研究进展. 吴丹,李法云,陈晓阳,刘永慧,李霞,刘强. 2009

[18]蜡样芽孢杆菌挥发物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拮抗活性. 覃艮红,袁洪波,王卓妮,史冰柯,范洋洋,王丽,张猛,涂洪涛,徐超,侯珲. 2024

[19]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形成机制及脂质调控研究进展. 姜家帅,孙进华,蒋守群,阮栋. 2023

[20]木霉菌防控农业害虫的研究综述. 付兴飞,胡发广,程金焕,李贵平,黄家雄.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