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褐条病病原菌鉴定与杀菌剂敏感度测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潇航

作者: 陈潇航;张小秋;黄海荣;宋修鹏;李文教;梁永检;雷敬超;王泽平;祝光湖;刘期怀;李翔;颜梅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甘蔗;褐条病;分子检测;药剂筛选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24 年 004 期

页码: 816-82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广西甘蔗褐条病的致病菌,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分离法从广西甘蔗褐条病发病植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及rDNA-ITS、GAPDH、LSU和EF-1α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在室内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该病原菌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度。【结果】从甘蔗褐条病病叶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编号为GHT-01,其菌落呈棕色或黑色,有少量白色气生菌丝;孢子单生或丛生,直或略弯曲,孢子为3隔4细胞,第3个细胞相较其他细胞更大、颜色更深,分生孢子大小为12.3~24.1μm×5.2~12.8μm;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与Curvularia lunata的模式菌株(CBS730.96,CBS157.34)聚为一支;科赫式法则(Koch’s rules)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接种健康新鲜甘蔗叶片后表现的症状及从接种发病的叶片上再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其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均与最初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一致。因此,鉴定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lunata)。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敏感度测定结果表明,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43和1.54μg/mL,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较差,其EC50达205.82μg/mL。【结论】在广西发生的甘蔗褐条病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且为首次报道,筛选出对该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40%苯甲·吡唑醚乳油和45%咪鲜胺水乳剂。

分类号: S435.661

  • 相关文献

[1]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对甘蔗褐条病防控效果评价. 张寒舒,王晓燕,仓晓燕,单红丽,张荣跃,王长秘,陈杰,段婷颖,黄丕忠,周游,黄应昆. 2021

[2]甘蔗亲本及杂交组合对褐条病的抗性配合力分析. 朱建荣,赵丽萍,覃伟,刘家勇,姚丽. 2015

[3]40%苯甲·唑醚对甘蔗褐条病的防控效果. 韦良炬,莫国功,邓宇驰,韦素,刘振华. 2022

[4]甘蔗优良新品种(系)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及自然抗性评价. 李文凤,单红丽,张荣跃,普春华,王晓燕,仓晓燕,尹炯,罗志明,黄应昆. 2017

[5]31份甘蔗野生核心种质资源褐锈病抗性鉴定及Bru1基因的分子检测.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张荣跃,单红丽,尹炯,罗志明. 2015

[6]引进国外甘蔗种质资源检疫及田间抗病和农艺性状观察. 韦金菊,李海碧,周会,桂意云,祝开,宋修鹏,周珊,经艳,李杨瑞,刘昔辉. 2023

[7]我国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发生情况的分子检测. 沈林波,吴楠楠,冯小艳,王文治,熊国如,赵婷婷,张树珍. 2019

[8]甘蔗重要病害分子检测技术.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单红丽,张荣跃,尹炯,罗志明. 2016

[9]101份中国甘蔗主要育种亲本褐锈病抗性鉴定及Bru1基因的分子检测.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张荣跃,单红丽,罗志明,尹炯. 2016

[10]斑茅杂种后代分子检测. 谭裕模,黎焕光,何为中,李松,谭芳,陈廷速,李杨瑞. 2004

[11]甘蔗赤腐病菌变异及甘蔗抗病性研究进展. 李婕,张荣跃,王晓燕,单红丽,尹炯,罗志明,仓晓燕,黄应昆. 2020

[12]广东湛江蔗区甘蔗白条病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田夏红,赵建英,傅华英,施扬,苏俊波,刘建荣. 2022

[13]斑茅杂种后代分子检测. 谭裕模,黎焕光,何为中,李松,谭芳,陈廷速,李杨瑞. 2003

[14]34份甘蔗栽培原种抗褐锈病性鉴定及Bru1基因的分子检测. 李文凤,王晓燕,黄应昆,单红丽,张荣跃,尹炯,罗志明. 2015

[15]我国木薯主栽品种在乌干达发生花叶病和褐条病的调查. 时涛,黄贵修. 2016

[16]木薯花叶病和褐条病的安全性评估. 时涛,蔡吉苗,黄贵修. 2015

[17]防治啤酒大麦综合病害药剂筛选试验. 辛忠民,郑佰成,张宝辉,张凤英,高振福. 2011

[18]江苏沿海地区防治甜菜夜蛾的药剂筛选试验. 徐文华,王瑞明. 2006

[19]亚麻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 杨学,关凤芝,李柱刚,吴广文,王珣,路颖,陈浩. 2010

[20]樱桃果蝇生物学特性观察及其防治药剂的筛选. 李德友,陈小均,袁洁,胡吉峰.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