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季与再生季稻米品质比较及留桩高度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姚晓云

作者: 姚晓云;彭志勤;陈春莲;张志英;文春燕;尹建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交水稻;头季稻;再生稻;留桩高度;品质性状

期刊名称: 杂交水稻

ISSN: 1005-3956

年卷期: 2021 年 006 期

页码: 70-7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头季—再生稻种植模式下稻米品质变化规律及留桩高度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也为选择适宜的优质型再生稻提供理论依据,以优质型恢复系靓占、亮莹所配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头季—再生稻模式进行种植,分析头季稻与再生稻稻米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不同留桩高度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季稻米精米率显著优于头季稻;再生季稻米的外观品质优于头季稻,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显著优于头季稻,再生季稻谷粒型更细长;头季稻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再生稻,崩解值则反之;高留桩再生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显著优于低留桩再生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及RVA谱特征值存在显著正相关,选择优质型品种有利于改善头季和再生季的稻米品质;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加工品质影响较大,高留桩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的加工品质。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头季不同施氮方式对再生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杨东,陈鸿飞,卓传营,林文雄. 2009

[2]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米质比较分析. 郑苹立,李清华,林玲娜. 2011

[3]“头季稻-再生稻-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 李贵勇,刘玉文,袁江华,王耀伟,王枝富,夏琼梅,邓安凤,龙瑞平,杨从党. 2014

[4]头季稻氮肥运筹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陈鸿飞,杨东,梁义元,张志兴,梁康迳,林文雄. 2010

[5]前氮后移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张林,范青华,熊洪,周兴兵,朱永川,蒋鹏,刘茂,郭晓艺,徐富贤. 2014

[6]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卢锦荣,房贤涛,何花榕. 2017

[7]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号再生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胡春花,孟卫东,陈健晓,符研,符策强,王效宁. 2013

[8]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 何花榕,房贤涛,翁国华,郭灵灵,杨惠杰. 2012

[9]杂交中稻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其与头季稻米质的关系. 熊洪,张林,郭晓艺,朱永川,周兴兵,刘茂. 2014

[10]再生稻茎生腋芽的生育特性观察. 郑荣和,李小萍,张上守,卓传营,姜照伟. 2009

[11]收割时间和留桩高度对渝香203再生稻再生力及产量的影响. 段秀建,张巫军,姚雄,唐永群,文明,李经勇. 2020

[12]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习敏,吴文革,汪靖桂,汪宏伟,陈刚,许有尊. 2017

[13]云南景谷湿热地区杂交稻蓄留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李开平,康艳琼,刘晓利,陈建云,文建成,丁小平. 2014

[14]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熊洪,徐富贤,郭晓艺,张林,刘茂,周兴兵. 2013

[15]谷优676作再生稻大面积示范高产栽培技术. 林祁,林强,蒋家焕,谢鸿光,朱永生,王乌齐,张建福. 2021

[16]杂交中稻粒叶比与再生力的关系. 熊洪. 2000

[17]重庆地区直播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樊仕勇,李贤勇,鲁远源. 2018

[18]机械垄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生产技术初探. 魏灵,尹学伟,王秋月,鲁远源,李清虎,张晓春. 2021

[19]杂交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段秀建,张巫军,姚雄,李经勇,唐永群,佘小明,肖人鹏. 2019

[20]贵州省杂交水稻区试品种品质分析. 涂敏,甘雨,李敏,金帮文.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