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出饭特性QTL分析及遗传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沈年伟

作者: 沈年伟;来凯凯;粘金沯;曾大力;胡江;高振宇;郭龙彪;朱丽;刘坚;董国军;颜美仙;钱前;张光恒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出饭特性;数量性状基因座;加倍单倍体群体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11 年 25 卷 05 期

页码: 475-48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米粒长、饭粒长和饭粒延伸系数等性状与米饭品质密切相关。以籼稻台中本地1号(TN1)与粳稻春江06为亲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利用全基因饱和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对多个稻米出饭特性相关的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4个QTL。其中,米粒长和米粒浸长QTL各1个,均位于第2染色体上,分别可以解释性状变异的15.20%和18.50%;1个米粒浸泡膨胀率QTL,位于第6染色体上,可解释性状变异的13.39%;1个煮饭粒长QTL,位于第9染色体上,可解释性状变异的13.60%;3个蒸饭粒长QTL,分别位于第1、3和12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45.00%;4个煮饭延伸率QTL,分别位于第3、6、9和10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61.30%;3个蒸饭延伸率QTL分别位于第1、3和6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49.10%。在已知的Wx和ALK基因所在区域都检测到了米饭延伸性相关的QTL。相比较而言,覆盖ALK基因的QTL对出饭特性的影响更大,LOD值达到了6.35。该研究结果可为稻米出饭特性相关调控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同时对稻米品质的改良及高产优质稻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水稻苗期抗旱性的QTL分析. 徐群,袁筱萍,余汉勇,王一平,汤圣祥,魏兴华. 2010

[2]水稻高节位分蘖的QTL定位和互作分析. 姜华,赵江红,郭龙彪,姜亮,薛大伟,曾大力,钱前,孙国昌. 2011

[3]两个水稻DH群体茎蘖消长的发育QTL分析. 姜华,姜亮,孙焕明,曾龙军,薛大伟,梁国华. 2008

[4]水稻耐光氧化特性的QTL定位. 姜华,姜亮,赵江红,郭龙彪,孙焕明,薛大伟,曾龙军,曾大力,梁国华,钱前. 2008

[5]水稻剑叶角度的QTL分析. 董国军,藤本宽,滕胜,胡兴明,曾大力,郭龙彪,钱前. 2003

[6]水稻抗白叶枯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 于彦春,滕胜,曾大力,董国军,钱前,黄大年,朱立煌. 2003

[7]水稻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 杨长登,郭龙彪,李西明,季芝娟,马良勇,钱前. 2006

[8]水稻籼粳交DH群体中影响白背飞虱抗虫性QTL的检测(英文). 寒川一成,滕胜,钱前,曾大力,曾娟,钱忠海,朱立煌. 2003

[9]不同环境条件下稻谷粒形数量性状的QTL分析. 张光恒,张国平,钱前,徐律平,曾大力,滕胜,包劲松. 2004

[10]优质超级杂交稻出饭特性的遗传剖析. 李媛媛,高振宇,董国军,胡时开,石珍源,叶卫军,胡江,郭龙彪. 2014

[11]利用极端材料定位水稻粒形性状数量基因位点. 张强,姚国新,胡广隆,汤波,陈超,李自超. 2011

[12]控制水稻粒重QTL的定位. 彭强,刘颖,张大双,吴健强,王际凤,黄培英,朱速松. 2016

[13]水稻苗期耐冷性的QTL定位分析. 彭强,张大双,吴健强,王际凤,黄培英,朱速松. 2015

[14]籼稻资源WD15515中抗褐飞虱QTL的定位研究. 石少阶,王卉颖,上官欣欣,刘丙芳,荆胜利,杜波,陈荣智,祝莉莉,何光存. 2016

[15]不同生态地点下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杨亚春,倪大虎,宋丰顺,李泽福,易成新,杨剑波. 2011

[16]不同温光条件下水稻抽穗期QTL的定位与分析. 王军,朱金燕,周勇,杨杰,范方军,李文奇,王芳权,仲维功,梁国华. 2016

[17]粳稻发芽期耐碱性的QTL检测. 祁栋灵,李丁鲁,杨春刚,李明哲,曹桂兰,张俊国,周庆阳,徐锡哲,张三元,韩龙植. 2009

[18]利用选择导入系进行水稻耐低磷鉴定与QTL定位分析. 任洁,赵秀琴,丁在松,项超,张晶,王超,张俊巍,Charles Augustino JOSEPH,张强,庞昀龙,高用明,石英尧. 2015

[19]影响水稻株高和剑叶宽主效QTL对人工选择的响应. 王韵,程立锐,郑天清,孙勇,周政,杨静,徐正进,徐建龙,黎志康. 2009

[20]利用贝叶斯法进行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性状的QTL定位及互作分析. 李茂柏,王慧,张建明,李丁鲁,杨润清,周宇琼,朴钟泽.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