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的控制潜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全林发

作者: 全林发;徐海明;董易之;阙引利;陈炳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胡瓜钝绥螨;荔枝叶螨;功能反应;密度效应;控制潜力

期刊名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ISSN: 2095-039X

年卷期: 2019 年 06 期

页码: 835-84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荔枝叶螨Oligonychus litchii Lo et Ho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螨,寄主范围广,在荔枝产区为害严重。为明确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对荔枝叶螨的潜在控制能力,采用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分析了胡瓜新小绥螨在不同温度下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捕食效应以及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均有较强的嗜食性,但对雌成螨几乎不取食。在20.5~32.5℃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型方程,20~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处理时间、瞬间攻击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卵和若螨的最大日捕食量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8~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捕食能力最强、捕食量最大,处理时间最短,但当温度达到32℃以上时捕食量开始减小。另外,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荔枝叶螨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当益害比为5:10时荔枝叶螨种群数量在第9 d下降了40.78%。综合分析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捕食的最适温度为28~32℃,在荔枝叶螨种群密度较低时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可起到一定的控害效果。

分类号: S476.2`S436.67

  • 相关文献

[1]数值反应和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胡瓜钝绥螨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能力. 张艳璇,林坚贞,季洁,康玉妹,陈霞. 2004

[2]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 李宏梦,刘凯强,何康来,王振营. 2019

[3]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功能反应. 黄俊,吕要斌,张娟,黄芳,贝亚维. 2012

[4]胡瓜钝绥螨对比哈小爪螨捕食作用的研究. 张艳璇,林坚贞,季洁,陈霞. 2009

[5]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荔枝叶螨不同螨态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效. 池艳艳,陈炳旭,全林发,董易之,徐淑. 2019

[6]5种杀螨剂对不同螨态荔枝叶螨的毒力评价和田间防效. 池艳艳,陈炳旭,董易之. 2020

[7]哒螨灵对荔枝叶螨的亚致死效应. 徐淑,陈凯歌,姚琼,余瑶,董易之,陈炳旭. 2014

[8]5种杀螨剂对荔枝叶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徐淑,余瑶,陈凯歌,贾涛,陈炳旭. 2014

[9]荔枝叶螨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 徐海明,余瑶,陈炳旭,徐淑. 2017

[10]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对荔枝叶螨种群发育的影响. 徐淑,贾涛,陈炳旭,冯日碧. 2017

[11]2个玉米优势群体不同发育时期植株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 李玉玲,唐保军,冯兴跃,魏蒙关,崔庆新,张中伟,陈欢庆,杨国虎,杨美丽. 2009

[12]12个玉米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 孙峰成,付增娟,冯勇,赵瑞霞,张来厚. 2014

[13]围隔生境下养殖密度对菲律宾蛤仔生长的影响. 潘渊博,孙秀俊,郭贺,林忠洲,徐建峰,周成旭. 2023

[14]新玉9号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 郭斌,王友德,赵新俊. 2001

[15]白背飞虱种群密度效应的研究. 秦厚国,叶正襄,黄荣华,李华. 1992

[16]DK743引种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 王友德,郭斌,赵新俊. 2003

[17]玉米杂交组合的单株比较可行性分析. 滕海涛. 2008

[18]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烟粉虱联防控效研究. 傅俊范,万方浩,杨念婉,沙宪兰,李建平. 2015

[19]胡瓜钝绥螨对温室甜樱桃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 马永强,李秋荣. 2019

[20]胡瓜钝绥螨对大棚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初探. 徐吉洋,周延安,李冬雪,柳新菊,赵学平,吴声敢.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