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措施对太行山雨养生态区春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冯瑞云

作者: 冯瑞云;雷梦林;程宏;梅超;王慧杰;石红卫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雨养生态区;耕作;春玉米;根系生长;产量

期刊名称: 贵州农业科学

ISSN: 1001-3601

年卷期: 2020 年 48 卷 006 期

页码: 1-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太行山雨养生态区土壤改良利用及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强业8号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常规旋耕18 cm(对照)、条带深松30 cm和整地深翻30 cm对太行山雨养生态区春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土壤容重,0~15 cm土层玉米苗期、拔节期和吐丝期常规旋耕18 cm和条带深松30 cm显著高于整地深翻30 cm,15~30 cm土层各时期条带深松30 cm和整地深翻30 cm均显著低于常规旋耕18 cm;根系质量、密度和表面积,常规旋耕18 cm、条带深松30 cm和整地深翻30 cm均以10~20 cm土层效果较好,20~50 cm条带深松30 cm和整地深翻30 cm均大于常规旋耕18 cm,差异极显著;不同处理的根系活力呈先升后降趋势,常规旋耕18 cm以10~20 cm土层根系活力最高,为64.21 μg/(g·h),条带深松30 cm和整地深翻30 cm以20~30 cm土层根系活力最高,分别为64.87 μg/(g·h)和68.21 μg/(g·h),差异极显著.深松和深翻种植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透气,雨水蓄集能力增强,促进玉米根系向土层纵深分布,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其对水肥的利用效率.

分类号: S341.1%S513

  • 相关文献

[1]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白伟,孙占祥,张立祯,郑家明,冯良山,蔡倩,向午燕,冯晨,张哲. 2020

[2]贵州春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养分积累及利用效率对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的响应. 谢婷婷,肖厚军,陈云梅,胡岗,秦松,赵伦学,何成兴,赵欢. 2022

[3]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秋菊,焦峰,刘峰,常本超,姜辉,姜宇,米刚,周鑫. 2018

[4]黄河故道滨海中低产田耕作与增施有机肥对土壤性状及稻-麦周年产量的短期影响. 顾克军,顾东祥,张斯梅,张传辉,张恒敢,吴晶晶,樊平声. 2020

[5]机械耕作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李福建,徐东忆,吴鹏,乐韬,朱敏,李春燕,朱新开,杨四军,丁锦峰,郭文善. 2021

[6]耕作方式和水分处理对棉花生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浩,孙景生,张寄阳,王聪聪,岳晶晶,张俊鹏,申孝军. 2011

[7]短期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与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顾克军,张传辉,顾东祥,张斯梅,石祖梁,杨四军. 2017

[8]黑土稻田连续深耕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大田试验. 王秋菊,高中超,张劲松,常本超,姜辉,孙兵,郭中原,贾会彬,焦峰,刘峰. 2017

[9]不同耕作方式和肥料种类对花生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运红,毛家伟,刘小奇,钱凯,杨明堤,李丙奇,徐祺豪. 2022

[10]不同机械深耕的改土及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效果. 高中超,宋柏权,王翠玲,高文超,张丽丽,孙磊,郝小雨,刘峰. 2018

[11]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马岩川,余轩,孙景生. 2019

[12]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程玉龙,张礼钢,翟步顺,缪东平,包金峰,缪昌根. 2015

[13]耕作和保墒措施对冬小麦生育时期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李学军,潘晓莹,李宗军,何方. 2014

[14]施肥与耕作集成技术对木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莫成恩,韦家华,何铁光,苏天明,韦彩会,黄伟彬,张野,李忠义. 2014

[15]耕作方式对连作高粱产量及土壤水分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光,史丽娟,崔旭东,赵雪峰,白文斌. 2023

[16]氮肥运筹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秦华东,黄敏,江立庚,徐世宏. 2014

[17]栽培密度对高产大豆根系生长及花荚形成的影响. 赵占营,楚光红,李思忠,章建新. 2019

[18]不同氮钾配比对马铃薯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狄彩霞,李秀萍,栗艳芳,李宝贺,莎娜,李彬,赵举. 2021

[19]生物炭对盐碱地藜麦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梁晓艳,衣葵花,李萌,付娆,马兰,宋延静,王向誉,郭洪恩. 2020

[20]不同水氮处理对水稻根系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 陈雷,唐茂艳,王强,张晓丽,吕荣华.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