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全生长季树干液流及蒸腾耗水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郭燕

作者: 郭燕;张树航;张馨方;李颖;刘金雨;范丽颖;刘师源;高倩;王广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板栗;液流速率;耗水量;环境因子;特征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4 年 009 期

页码: 1794-18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蒸腾耗水特征,为板栗园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对‘大板红’板栗植株全生长季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观测7个相关环境因子: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SR)、水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AT)、空气相对湿度(air relative humidity,ARH)、风速(wind speed,WS)、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ST)和土壤湿度(soil relative humidity,SRH),解析板栗树干液流规律和耗水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联性。【结果】板栗树干明显液流启动于5月3日,结束于10月26日,前后历时176 d。板栗全生长季晴天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几”字形曲线,其在6、7、8月每日启动到达峰值时间早于5、9、10月,而下降时间晚于5、9、10月,致6、7、8月份液流速率峰值持续时间长于5、9、10月。板栗全生长季液流速率日均值、日均耗水量和月耗水量由高到低排序均为8月>7月>6月>9月>5月>10月,其中显著性检验表明7月和8月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夜间液流量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为10月>9月>5月>6月>7月>8月,其中显著性检验表明10月、9月和5月显著高于6月、7月和8月。板栗全生长季树干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水汽压亏缺、空气温度和风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建立了5—10月板栗树干液流速率与7个环境因子的6个回归模型。【结论】板栗树干有明显液流始于5月初、终于10月末;7—8月是板栗的关键需水期;建立的板栗植株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可用于通过环境因子估测不同月份及整个生长季的植株耗水量。

分类号: S664.2

  • 相关文献

[1]六盘山北侧生长季内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研究. 刘建立,王彦辉,管伟,熊伟,于澎涛,程丽莉. 2008

[2]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主要影响因子及关系的时间尺度变化. 姚依强,陈珂,王彦辉,王艳兵,李振华,徐丽宏,韩新生. 2017

[3]酸枣耗水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滕慧颖,马长明,刘春鹏,谢晓亮,田伟. 2020

[4]东北盐碱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孟得微,孙博,张立民,常玉梅,王庆奎,梁利群. 2021

[5]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三种树种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萌萌,张新建,袁凤辉,何秀,关德新,王安志,吴家兵,金昌杰. 2014

[6]宁南黄土丘陵区山桃树干液流速率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温淑红,韩新生,蔡进军,许浩,马璠,万海霞. 2020

[7]陇东旱地果园覆沙对苹果树蒸腾耗水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张坤,尹小宁,刘小勇,王发林. 2010

[8]桃树树干液流和冠层温度对不同灌溉水量的响应. 周罕觅,张富仓,龚道枝,陈静静. 2011

[9]旱地果园起垄覆膜集雨措施对树体水分利用的影响. 张坤,王发林,刘小勇,尹晓宁. 2011

[10]猕猴桃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朱存洲,韩威,陈维榕,邹玮,王虎,韦权高,李莉婕,赵泽英. 2024

[11]黄腐酸土壤改良剂对大豆耗水动态、养分吸收和水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王晓娟,杜太生,纪莎莎,陆红娜,吴迪. 2015

[12]不同灌水量对设施番茄产量和耗水规律的影响. 孔德杰,郑国宝,张源沛,郭生虎,朱金霞. 2010

[13]石羊河流域高产高效节水种植模式的探索研究. 胡志桥,田霄鸿,马忠明,包兴国,张久东. 2011

[14]夏玉米需水及耗水规律的研究. 曹云者,宇振荣,赵同科. 2003

[15]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研究. 徐银萍,辛平,宋尚有,樊廷录. 2011

[16]有限供水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连彩云,马忠明,曹诗瑜. 2013

[17]阿拉善飞播区沙拐枣利用率的研究. 周志宇,吴彩霞,李雪瑞,王斌,张冈. 2006

[18]设施蔬菜耗水时空特征及水敏感期研究. 张余良,单晓政,牛国保,郭锐,王坤,张远芳,孙德岭,任华中,张振贤. 2016

[19]负水头灌溉对番茄不同生育期生长特性的影响. 张佳,秦渊渊,郭文忠,余礼根,李灵芝,李海平. 2018

[20]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张恒恒,张恒恒,王香茹,胡莉婷,庞念厂,贵会平,董强,阮康,宋美珍,张西岭.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