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飞虱若虫和成虫褪黑素含量测定及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施龙清

作者: 施龙清;解振兴;姜照伟;董萌;占志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褐飞虱;褪黑素;内源性激素;性别差异;水稻害虫;翅型

期刊名称: 福建农业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6 期

页码: 687-69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褪黑素在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含量情况。【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对1~5龄若虫和两种翅型雌、雄成虫体内褪黑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褐飞虱若虫期褪黑素含量在1~2龄若虫时期最低,平均为378.5 pg·g-1。3龄若虫褪黑素含量最高,为856.6 pg·g-1。4龄若虫褪黑素含量下降,为810.7 pg·g-1,与3龄无显著差异。5龄若虫褪黑素含量下降显著,为574.5 pg·g-1。褐飞虱成虫褪黑素含量与性别显著相关,但受翅型影响不明显。雌、雄成虫间的褪黑素水平有极显著差异,长、短翅雄性成虫的褪黑素含量分别为978.3 pg·g-1和969.6 pg·g-1,而长、短翅雌性的褪黑素含量仅为76.1 pg·g-1和176.8 pg·g-1,甚至低于1~2龄若虫时期。【结论】初步明确了褐飞虱各发育阶段体内褪黑素含量变化特点,为后续研究褐飞虱褪黑素功能及机理奠定基础。

分类号: S435.112.3

  • 相关文献

[1]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生存,繁殖及其寄生的影响. 吕仲贤,俞晓平. 2000

[2]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药性分析. 张存政,黄丰. 2002

[3]褐飞属两种生物型体内能源物质及有关酶类的比较. 肖英方,张存政. 2001

[4]水稻褐飞虱移动行为规律初探. 施龙清,林祁,刘端华,刘锋,占志雄. 2019

[5]不同温度对灰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晓燕,翟一凡,李童,林清彩,李丽莉,张安盛,门兴元,吴文虎,陶玫,于毅. 2014

[6]麦长管蚜各龄期若蚜外部形态特征的比较. 李祥瑞,张云慧,孙京瑞,程登发. 2013

[7]包虫清对水稻前期害虫的控制效果及安全性. 束兆林,缪康,吉沐祥,费子华,陈源,方继朝,郭慧芳. 2005

[8]杀虫灯对水稻害虫的诱杀时间与诱杀效果研究. 成燕清,孙树青,陈晓华. 2013

[9]水稻害虫管理专家系统(ESRICE)的设计与实现. 胡全胜,张孝羲. 1993

[10]二化螟36 d标准化饲养技术与管理体系. 罗智心,姚静,张茹,王利华,罗光华,方继朝. 2021

[11]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水稻害虫治理成就与展望. 徐红星,杨亚军,郑许松,田俊策,鲁艳辉,程家安,吕仲贤. 2019

[12]单季晚稻区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水稻主要害虫的实践. 郑许松,刘桂良,陈宇博,田俊策,吕仲贤. 2017

[13]肥水管理对稻田主要害虫种群及产量的影响. 胡建章,陆秋华,杨金生,杨丽萍,高念英. 1986

[14]水稻害虫: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有志,方继朝. 2024

[15]DM-15电子灭蛾灯对水稻害虫的诱杀作用. 张舒,熊桂云,杨立军,刘冬碧,鲍意,陈其志. 2010

[16]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对水稻重要害虫的防治效果. 张舒,张求东,罗汉钢,李国敬,田龙,淡昭菊. 2018

[17]基于WebGIS的水稻害虫自动预警系统. 张谷丰,易红娟,朱先敏,朱凤,张志春. 2014

[18]三唑磷毒杀水稻主要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技术. 方继朝,郭慧芳,王林贵,何桂忠,沈维冰,刘成社. 2000

[19]华北稻田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在农药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郭玉杰,王念英,蒋金炜,孙毅. 1995

[20]减少稻田用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一). 胡国文,郭玉杰,李绍石,吴进才.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