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土容重与土壤侵蚀量关系及其在水土流失监测中的应用设想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凤鸣
作者: 李凤鸣;李纯乾;李娜;李菲;丁宏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堆土;容重;土壤侵蚀量;雨强
期刊名称: 中国水土保持
ISSN: 1000-0941
年卷期: 2017 年 07 期
页码: 52-54+69
摘要: 开发建设项目中临时或永久弃土场是水土流失产生较为集中的区域。根据弃渣场堆土边坡水土流失发生机理,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堆土容重变化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进而探讨通过测定容重精准监测土壤侵蚀量方法的可行性。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容重和土壤侵蚀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容重增大,土壤侵蚀量呈明显减少趋势,且这种相关性的存在并不受雨强和堆积体坡度这两个因素影响。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了容重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模型。但是要利用这种方法监测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量还需要进行大量试验,这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分类号: S157.1
- 相关文献
[1]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法提高测钎法精确度. 李纯乾,李凤鸣,柳金库,李娜,丁宏宇,丛子健,李菲,赵旭珍. 2017
[2]降雨强度对紫色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涂仕华,庞良玉,黄晶晶,林超文. 2009
[3]土壤侵蚀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利用SLEMSA模型估算土壤侵蚀的个例分析. 陈玉泉. 1999
[4]水保措施对红壤旱地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钟义军,黄欠如,武琳,叶川,成艳红,孙永明,章新亮. 2014
[5]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长江流域防洪抗灾能力. 陈印军,毕于运,李亚男. 1998
[6]绿肥阻控贵州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应用. 朱青,崔宏浩,张钦,林海波,陈正刚,曹卫东. 2016
[7]生态养殖河田鸡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及土壤的影响. 高承芳,罗旭辉,张晓佩,翁伯琦. 2017
[8]辽南土石质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试验研究. 贾天会,黄毅,曹忠杰. 2001
[9]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年龄荆条冠层截留降雨模拟实验研究. 吕刚,王磊,张卓,王锋柏,汤家喜,杜昕鹏,董亮,杨聪. 2019
[10]宁南山区不同降雨强度下坡地的产流产沙特征分析. 王月玲,王思成,马璠,蔡进军,潘占兵. 2011
[11]覆盖和耕作对黄土高原冬小麦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牛伊宁,沈禹颖,高崇岳,南志标. 2006
[12]聚丙烯酰胺(PAM)对黄土溅蚀的影响. 胡霞,李顺江,蔡强国,蔡崇法,张光远,朱远达. 2009
[13]便携式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设计与率定. 倪际梁,何进,李洪文,王松,路战远,卿潇潇,乔晓东,李慧. 2012
[14]不同雨强和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养分损失的影响. 罗春燕,庞良玉,黄晶晶,涂仕华. 2011
[15]四川盆地紫色土N,P损失载体及其影响因子. 庞良玉,陈一兵,黄晶晶,涂仕华. 2008
[16]平衡施肥及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庞良玉,罗春燕,陈一兵,黄晶晶,涂仕华,张鸿. 2009
[17]不同耕作方式和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陈一兵,黄晶晶,涂仕华,庞良玉. 2007
[18]川中丘陵区高粱植株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郑子成,张锡洲,李廷轩,王永东,林超文. 2013
[19]不同耕作方式和雨强对紫色土坡耕地降雨有效性的影响. 庞良玉,陈一兵,涂仕华,李浩. 2008
[20]不同整地方法对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刘洋,于希臣,郭小坡,李传本,李宏霞,党旭辉,王洪昆,刘立国,张静.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国内水土保持措施碳汇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丁宏宇;李亚波;吴占华;李宝华
关键词:水土保持工程;碳汇;机制;进展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作者:于吉东;周长军;高中奎;马兰;李建英;吴耀坤;刘冰;李娜;宫秀英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连作大豆;农艺性状;生理性状;产量
-
辽宁省水土保持"十四五"发展建议
作者:朱淼淼;丁宏宇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水土保持;生态
-
贝莱斯芽胞杆菌ZF514的分离鉴定及其挥发性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作者:李娜;李磊;杨静静;石延霞;柴阿丽;范腾飞;李宝聚;谢学文
关键词:黄瓜猝倒病;挥发性物质;贝莱斯芽胞杆菌;微生物熏蒸
-
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作者:于凡;郭莹莹;李娜;代心悦;朱文嘉;姚琳;江艳华;王联珠
关键词: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化学组成;结构特征;抗氧化活性
-
我国水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建议
作者:李志霞;刘磊;李娜;邵辉;李辉;林宏芳;刘蕊;张玉婷
关键词:水果;质量;标准体系;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
短期施肥对麦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刘东海;戴志刚;梅亮贤;乔艳;张智;肖卓熙;李菲;胡诚
关键词:施肥;短期施肥;麦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功能预测;高通量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