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稻根系性状与抗旱性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穆平

作者: 穆平;李自超;李春平;张洪亮;吴长明;李晨;王象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旱稻;抗旱系数;根系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期刊名称: 科学通报

ISSN: 0023-074X

年卷期: 2003 年 48 卷 20 期

页码: 64-7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粳型旱稻品种IRAT109和粳型水稻品种越富杂交产生的包含116个DH株系的群体为材料,构建了一个含165个标记(94个RFLP标记和71个SSR标记)的水稻分子连锁图.在根管培养条件下,考查了分蘖期DH群体及其亲本的根数、根基粗、最长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根茎鲜重比及根茎干重比等性状.在旱田、水田条件下考查了DH群体的单株产量,计算抗旱系数(旱田单株产量/水田单株产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基粗、最长根长与抗旱系数呈显著正相关,根数与抗旱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抗旱性强的材料在根系性状上主要表现为根粗较粗、根系较长和根数较少等特点.利用QTLMAPPERversion1.0定位了控制根系性状的QTL,并进行了QTL与环境互作分析.共检测到控制7个根系性状的18个加性QTL和18对上位性QTL.发现了一些贡献率较高、无环境互作的QTL.控制最长根长的1对上位性QTL mrl3和mrl8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简称贡献率)为21.51%,控制根基粗的1对上位性QTLbrt3和brt11a贡献率为13.03%,控制根鲜重和根干重的1个加性和1对上位性QTL贡献率分别为13.50%和25.64%.共检测到9个加性QTL和2对上位性QTL存在环境互作.其中根基粗、最长根长没检测到环境互作QTL.此外,根据QTL的贡献率大小、与环境互作大小和与抗旱系数的连锁关系等,分析了一些重要QTL应?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应用AMMI模型分析水稻区域试验. 涂敏,黄贵民,甘雨,金帮文. 2010

[2]粳稻SSR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恢复系卷叶性状QTL分析. 郭媛,程保山,洪德林. 2009

[3]不同基因型小麦新品系主要性状稳定性分析. 任勇,李生荣,杜小英,陶军,周强,欧俊梅,范其新. 2007

[4]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重、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栾生,罗坤,阮晓红,曹宝祥,王浩,杜学芳,张凯,孔杰. 2013

[5]合浦珠母贝不同生长阶段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吴曼,刘宝锁,黄桂菊,陈明强,范嗣刚,喻达辉. 2015

[6]黄淮冬麦区新育成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交互效应分析. 张存良,殷玉芬. 1988

[7]牙鲆“鲆优2号”不同养殖地点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李仰真,杨英明,刘洋,卢昇,吴垚磊,赵玉柱,马腾,程向明,程佳禹,陈松林. 2020

[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试点合理性与代表性的研究. 赵景忠,张平治,汪建来,叶震. 1992

[9]用AMMI模型分析作物区域试验中的地点鉴别力. 李本贵,阎俊,何中虎,李仲来. 2004

[10]应用GGE双标图分析我国春小麦的淀粉峰值粘度. 张勇,何中虎,张爱民. 2003

[11]五个箭筈豌豆品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农艺性状稳定性. 南志标,张吉宇,王彦荣,李春杰,聂斌,张建全,赵宏. 2004

[12]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马洪文,王昕,殷延勃,武绍湖. 2009

[13]基于环境型鉴定技术划分生态区综合评价黄淮海青贮玉米品种. 岳海旺,魏建伟,王广才,刘朋程,陈淑萍,卜俊周. 2024

[14]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评估. 孔杰,栾生,罗坤,李旭鹏,孟宪红,曹宝祥,刘宁. 2017

[15]基因型和环境对我国冬播麦区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张艳,何中虎,周桂英,王德森. 1999

[16]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烤烟主要致香成分的影响. 丁燕芳,李亚培,张小全,薛刚,梅芳,李彦平,杨铁钊. 2012

[17]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的遗传和经济评估. 金武,栾生,孔杰,罗坤,孟宪红,张天时,王清印. 2013

[18]青稞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何梅洁,陈佳,李娥贤,杜娟,普晓英,杨晓梦,李霞,杨丽娥,杨加珍,曾亚文,杨涛. 2022

[19]基于GYT双标图分析对黄淮海生态区玉米品种综合评价. 岳海旺,魏建伟,刘朋程,陈淑萍,卜俊周. 2024

[20]大麦籽粒4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英文). 杨涛,段承俐,曾亚文,杜娟,杨树明,普晓英,杨生超.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