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蓉

作者: 周蓉;陈海峰;王贤智;张晓娟;单志慧;吴学军;蔡淑平;邱德珍;周新安;吴江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产量;产量构成因子;粒荚性状;倒伏;QTL定位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09 年 35 卷 05 期

页码: 821-83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不同矮杆大豆品种的耐密性研究. 刘念析,董志敏,厉志,陈亮,刘浩,衣志刚,王博,刘宝权. 2020

[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邵凤武,张洪利,孙石,吴存祥,黄士江,赵居生. 2013

[3]河北省不同时期育成大豆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王凤敏,赵双进,王静华,谷峰,赵青松,杨春燕,张孟臣,秦君. 2014

[4]基于物理图谱的大豆倒伏性状QTL整合及元分析. 尹振功,王强,孟宪欣,郭怡璠,魏淑红. 2018

[5]基于模型法的大豆抗倒伏评价方法研究. 王金生,蒲国锋,马力,何雯瑾,吴俊江. 2023

[6]大豆倒伏性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周蓉,王贤智,陈海峰,张晓娟,单志慧,吴学军,蔡淑平,邱德珍,周新安,吴江生. 2009

[7]TIBA对不同耐荫性大豆套作苗期生长和倒伏率的影响. 龚万灼,杜成章,龙珏臣,王萍,陈红,王强,张继君. 2019

[8]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苗建利,卫双玲,孙春梅,张胜强. 2016

[9]江苏省淮南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指标相关性研究. 衣政伟,林佩佩,袁红,朱海鹏,吴计余,王显,华荣. 2021

[10]种植密度对晋北区绿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殷丽丽,邢宝龙,陈晓亮. 2020

[11]不同抛秧盘对抛秧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金武昌,陈惠哲,朱佰明,周红海,鲁立明. 2012

[12]浙江省连作早稻产量差异及其成因的分析. 张玉屏,金武昌,吴树业,周爱珠,朱德峰. 2009

[13]根际氧浓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胡志华,朱练峰,张均华,禹盛苗,林育炯,金千瑜. 2014

[14]高温对中早39单穗质量及结实率的影响. 张玉屏,向镜,朱德峰*,陈建伟. 2013

[15]辽宁杂交粳稻产量表现及其与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性. 陈盈,王福全,孙世光,刘丽丽,李乃谦,邢红雨,孟野,于广星,代贵金. 2022

[16]超级稻新组合P88S/0293肥料运筹技术的研究. 孟卫东,胡春花,谢良商,王效宁. 2005

[17]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及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冯璐,韩迎春,李亚兵,王国平,范正义,杨北方,毛树春. 2014

[18]玉米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及条件QTL分析. 彭勃,王阳,李永祥,刘成,张岩,刘志斋,谭巍巍,王迪,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2010

[19]低氮胁迫下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变化趋势研究. 张海燕,孙琦,张德贵,石红良,慈晓科,李新海,白丽,陈岩,周志强,董树亭,李明顺. 2013

[20]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杨生龙,贾志英.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