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林福宇
作者: 林福宇;曾宪海;李娟;林位夫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橡胶园;全周期;间作;花生
期刊名称: 热带作物学报
ISSN: 1000-2561
年卷期: 2014 年 35 卷 07 期
页码: 1311-13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的可行性,通过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20 m)距离橡胶树不同位置间作花生,并开展其生长、产量、品质、养分含量以及经济性状表现观测。结果表明,间作的花生均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并能获得一定的产量,其中行间距橡胶树(东)6 m至(西)8 m之间6 m范围内(相当于25%的胶园面积)间作花生的产量与单作花生无显著差异,间作花生的蛋白质与粗脂肪与单作花生均无显著差异。试验期间(2013年5~7月份),间作花生的全周期间作胶园的橡胶树平均每刀次单株干胶产量和单位面积干胶产量与不间作的全周期间作胶园无显著差异。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能提高胶园收益29.15%,达3 065.04元/hm2。这表明,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间作花生是有利的。
分类号: S794.1
- 相关文献
[1]不同胶园间作模式比较研究. 周立军,潘剑,黄坚雄,郑定华,袁淑娜,李娟,陈俊明,桂青,林位夫. 2020
[2]丛林式橡胶园栽培试验初报. 谢贵水,蒋菊生,陈俊明,蔡明道,曾宪海. 2002
[3]关于橡胶园间作的思考与实践. 林位夫,曾宪海,谢贵水,张朝阳,安锋,王军,张希财,吴志祥,周立军. 2011
[4]橡胶-益智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程汉亭,沈奕德,范志伟,黄乔乔,李晓霞,黄东东. 2014
[5]国营农场橡胶园间作覆盖的信息化管理. 徐卫清,张培松,林清火,茶正早,罗微,李世池. 2009
[6]辽河流域棉花-花生间作效果初探. 金路路,徐敏,王子胜. 2013
[7]贵州幼龄茶园间作花生技术规程. 张小琴,陈娟,林茂,梁远发,李正强. 2014
[8]覆膜对玉米间作花生的影响. 马天进,李正强,吕建伟,胡腾文. 2015
[9]不同带幅对宽厢宽带玉米间作花生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韦思梅,韦应红,王万平,李翠生,胡廷会,吕建伟,马天进,李正强. 2016
[10]花生、红薯间作对退耕还林幼树生长的影响. 郭贵敏,李正强,杨顺国. 2006
[11]不同间作模式对棉花、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闫敏,王洪浩,王子胜,钟坤. 2014
[12]花生与豇豆间作体系节肥增效试验初报. 邹晓锦,刘子琪,牛世伟. 2019
[13]不同行比间作向日葵与花生的光合特性和产量. 袁婷婷,杨航,于二汝,李慧琳,奉斌,向依. 2022
[14]吉林省花生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陈小姝,王绍伦,刘海龙,吕永超,高华援,杨富军,李春雨,孙晓苹,宁洽,沈海波,张志民,王礼斌. 2019
[15]冀丰1982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其生产示范效果. 朱继杰,赵红霞,王士杰,贾晓昀,李妙,王国印,潘秀芬,解辉,荆玲玲. 2021
[16]种植带与树干距离对间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吕瑞洲,薛蔚荣,吴松松,岳茂林,权宝全. 2019
[17]甘蔗花生间作体系中红壤地根际pH值与有效磷含量的关系. . 2019
[18]甘蔗花生间作对红壤有效磷、pH值的影响. . 2019
[19]核桃林间作不同种植行的花生生长差异研究. 权宝全,白冬梅,田跃霞,薛云云. 2019
[20]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尤丹.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陆地棉种质资源黄萎病发病率的关联分析
作者:周小凤;曹阳;何良荣;董承光;王新;李娟;林忠旭;余渝
关键词:陆地棉;种质资源;黄萎病发病率;关联分析
-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在抗除草剂作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童朝云;黄宇婷;杨靖茹;王智睿;刘小双;李娟;魏鹏程
关键词:CRISPR/Cas;精准编辑;除草剂;水稻;抗性基因
-
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
作者:黄华孙;李维国;和丽岗;李国华;李智全;林位夫;高新生;谢黎黎;曾霞;黄飞
关键词:
-
不同动物油脂酶解法制备及其品质对比分析
作者:孙龙珠;郭玉杰;李娟;张春晖;曹克涛
关键词:动物油脂;酶解法;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营养组分
-
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相关遗传区段定位与候选基因预测
作者:聂蕾;何玥;郭爽;王栋;涂亮;刘鹏飞;李娟;王安贵;蒋喻林;祝云芳;陈泽辉;吴迅;郭向阳
关键词:玉米;南方锈病;连锁分析;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
顶复门原虫有性发育研究进展
作者:杨昱瑶;宋勇乐;彭导俊;戚南山;廖申权;李娟;吕敏娜;林栩慧;蔡海明;胡俊菁;尹理君;陈祥杰;朱易斌;申邦;孙铭飞
关键词:顶复门;原虫;有性发育;防控策略
-
禽毛滴虫感染动物模型建立和优化
作者:江家豪;蔡海明;廖申权;戚南山;李娟;吕敏娜;林栩慧;宋勇乐;陈祥杰;朱易斌;张健騑;刘文俊;孙铭飞
关键词:禽毛滴虫;动物模型;评价指标;造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