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黑麦染色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辉

作者: 张辉;贾继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小黑麦;黑麦;附加系;有丝分裂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1996 年 29 卷 02 期

页码: 90-93+9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种快速、准确、直接检测和定位外源染色质的新技术。本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用毛地黄毒苷-11-dUTP标记黑麦总DNA作探针,以检测小麦中黑麦染色质。结果如下:八倍体小黑麦(2n=8x=56)有丝分裂中期有14条染色体显示黄色,42条染色体显示红色,红色间期核显示有14个黄色亮点,表明这八倍体小黑麦含14条黑麦染色体。八倍体小黑麦中黄色黑麦染色体显C-带和H-带的末端有绿色的带。这是由于黑麦染色体末端结构异染色质含量高所致。黑麦附加系2R的间期细胞核中有1~2个黄色亮点。这表明2R含有1至2条黑麦染色体。

分类号: S335

  • 相关文献

[1]小黑麦附加系选育研究(一). 马缘生,郑先強,王葆军,陈卫平. 1985

[2]芸薹属B基因组异附加系材料高效鉴定体系的创建. 谭晨,朱开元,向依,李再云. 2018

[3]白菜与甘蓝型油菜-萝卜F染色体附加系回交BC1中萝卜F染色体的精准鉴定. 丁云花,Budahn Holger,赵泓,赵岫云. 2021

[4]苏南丘陵区秋播苜蓿适用伴生作物筛选试验. 戚志强,胡跃高,曾昭海,傅反生,储国良. 2005

[5]不同添加剂处理对小黑麦和黑麦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 代寒凌,田新会,杜文华,吴建平. 2019

[6]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小麦异源染色质及定位核糖体DNA. 钟少斌,张德玉,周楠,蒋建东,姚景侠,A.RLEITCH,I.JLEITCH. 1991

[7]抗白粉病小麦—黑麦染色体异附加系的选育. 刘四新,辛志勇. 1993

[8]饲用黑麦、小黑麦品种的抗旱性评价. 谢楠,李源,赵海明,刘贵波,时丽冉. 2011

[9]优质饲草作物黑麦、小黑麦在黄河三角洲农牧区的栽培试验. 李凤云,杨仲岗,李瑞红,李秀云,王敬华. 2003

[10]小黑麦×小麦育成特殊类型育种材料的细胞遗传分析. 杨武云,胡晓蓉. 1996

[11]河北低平原区饲用黑麦、小黑麦的引种筛选试验. 谢楠,赵海明,刘贵波,乔仁甫,张海涛,曹永利. 2006

[12]应用荧光原位杂交和RFLP标记检测多小穗小麦新种质10-A中的黑麦染 …. 魏育明,周荣华. 1999

[13]小麦细胞分裂间期外源染色质的检测. 李洪杰,朱至清,杜立群,郭北海,石云素,唐顺学,李义文,贾旭. 1999

[14]黑麦CenH3基因克隆及其在小麦1BL/1RS易位染色体中的定位. 李亚莉,聂园军,杨峰,孙玉,董艳辉,任永康,唐朝晖. 2016

[15]天麻染色体有丝分裂期标本的制备方法. 杨通静,桂阳,黄万兵,朱国胜. 2020

[16]制备天麻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标本的组织筛选. 杨通静,王沁. 2020

[17]甜瓜有丝分裂染色体制片技术及核型分析. 张永兵,陈劲枫,伊鸿平,冯炯鑫,吴明珠. 2005

[18]利用子房壁鉴定香石竹染色体数目的研究. 周旭红,桂敏,夏晶,蒋亚莲,李绅崇,曹桦,张婷,莫锡君. 2010

[19]小偃麦附加系Z1和Z2中外源染色体2Ai-2的结构组成. 张增燕,辛志勇,陈孝. 2001

[20]甘蓝型油菜-萝卜附加系中萝卜染色体的(dp)RAPD标记. 丁云花,BUDAHN Holger,简元才,PETERKA Herbert.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