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冀谷31’微集水种植增产机理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夏雪岩

作者: 夏雪岩;李顺国;刘恩魁;师志刚;张德荣;张婷;陈媛;杨起旺;庞素芬;刘芳;连启超;张敏;赵建所;程汝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微集水种植;谷子;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产量

期刊名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SN: 1000-7601

年卷期: 2015 年 33 卷 03 期

页码: 184-18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夏谷区主栽品种冀谷31为材料,通过测定微集水种植和露地栽培(对照)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干物重、光合速率、叶面积系数、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和叶绿素含量,探讨武安市半干旱区微集水种植的增产机理,为该技术在半干旱夏谷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微集水种植较对照增产16.28%,土壤水分含量在10~20 cm深度提高10%以上,膜内土壤温度最高升高2.4℃,净光合速率提高15.44%,叶面积指数提高11.5%,SPAD值提高10.07%。因此,微集水种植具有显著增产的作用,其生理机制在于:微集水种植起到了保墒升温作用,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促进了根茎叶穗的干物质积累;在此基础上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亩穗数经济性状得到提高;后期提高了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防止了早衰,减少了秕谷。因此将微集水种植作为半干旱地区谷子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科学依据,应积极进行推广。

分类号: S515

  • 相关文献

[1]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的土壤水温效应. 张德奇,廖允成,贾志宽,季书勤,刘加平,李永平,刘世新. 2005

[2]种植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韩焕勇,邓福军,李保成,杨宝玉,杨利勇,林海,王新亭. 2009

[3]‘红富士’苹果郁闭园间伐处理对果园结构、光能利用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聂佩显,薛晓敏,王来平,路超,王金政. 2019

[4]生物炭对不同浇水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董飞,闫秋艳,段增强,李峰,鲁晋秀,杨峰,李汛,王苗,贾亚琴. 2020

[5]垄作对土壤水热条件及旱地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姜春霞,张伟,贺亭峰,张海红,赵旭志,刘恩科,康润扣. 2020

[6]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王俊河. 2016

[7]新型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性能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刘淼,邸树峰,樊超,毕影东,来永才,李炜,刘建新,刘明. 2022

[8]液体地膜覆盖对加工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颉健辉,张占琴,李艳,王建江,杨相昆. 2023

[9]不同类型地膜降解特征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李海萍,周杨全,靳拓,王永显,阮桂丽,李妍超,孙亚萍. 2017

[10]华北旱地覆膜对春甘薯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效应. 刘胜尧,张立峰,贾建明,范凤翠,石玉芳,李志宏. 2015

[11]麦棉套作模式下起垄种植对棉花生态因子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树林,祁虹,王燕,张谦,冯国艺,林永增,梁青龙. 2016

[12]地膜降解特征对土壤水热效应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 2018

[13]半干旱区地表覆盖方式对土壤水温效应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丽华,徐晨,闫伟平,孙宁,谭国波,于江,赵洪祥,李斐,孟祥盟,边少锋. 2023

[14]半湿润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丽华,徐晨,于江,闫伟平,孙宁,谭国波,赵洪祥,李斐,孟祥盟,边少锋. 2021

[15]旱塬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赵刚,樊廷录,党翼,张建军,李尚中,王淑英,程万莉,王磊. 2019

[16]干旱地区不同颜色覆膜对土壤水热及茴香产量的影响. 王晓军,刘华,马斌,李明,李晓慧,马廷吉. 2024

[17]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任永峰,路战远,赵沛义,高宇,刘广华,栗艳芳. 2019

[18]黄淮海平原播前土壤水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高阳,邱新强,巩文军,段爱旺,王景雷,孟兆江,孙景生. 2012

[19]水分与秸秆处理对玉米苗期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赵爱连,范合琴,杨豫龙,温涛,刘天学,赵霞,岳艳军. 2024

[20]旱作区不同地膜类型对地温、谷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贾祎明,温蕊,赵雅杰,张永虎. 202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