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状对玉米种质优势类群划分结果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史桂荣

作者: 史桂荣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聚类分析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01 年 9 卷 02 期

页码: 38-40

摘要: 利用常用玉米自交系为材料 ,按Griffing 4模式进行双列杂交。以单株粒重和 6个性状的总配合力值为依据 ,对 2 0个自交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性状对聚类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研究. 郑永战. 1993

[2]玉米自交系性状的聚类分析. 印志同,薛林,邓德祥,卞云龙,陈国清,陆虎华,黄小兰,石明亮,杨水英. 2004

[3]36个贵州主要玉米自交系的SSR遗传分析. 邱红波,叶雨胜,戴保威,彭忠华. 2009

[4]玉米自交系发芽期至苗期耐冷性鉴定. 王成,李月明,郝楠,王延波. 2019

[5]四川省常用玉米自交系“棒三叶”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唐海涛,张彪,康继伟,叶国成,李远春. 2007

[6]辽宁省主要玉米自交系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肖木辑,李明顺,孙有位,李新海,张世煌. 2006

[7]宁夏自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距离分析. 沈强云,王永宏,王承莲,张芬荣. 2004

[8]西南地区新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效应及其聚类分析. 程伟东,石达金,钟昌松,范继征,潘光堂,闫飞燕. 2014

[9]山西省主推玉米品种自交系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文博,白建荣,王陆军,王艳梅,王燕. 2008

[10]几个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及聚类分析. 祁志云,杨华,邱正高,蔡一林,张亚琴,罗明亮. 2010

[11]不同类型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配合力及聚类分析. 邱正高,祁志云,雷开荣,袁亮,张亚勤,柯剑鸿,吴红,杨华. 2012

[12]我国主推玉米品种亲本的遗传结构解析. 李晶晶,张文洋,王利锋,王浩,李会勇. 2021

[13]黑糯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林建新,陈山虎,卢和顶,廖长见,张扬. 2017

[14]外引矮秆玉米自交系性状综合评价. 刘海燕. 2009

[15]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印志同,邓德祥,胡加如,薛林,陈国清,陆虎华. 2005

[16]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形成能力的比较评价. 贾利欣,贾利敏,赵瑞霞,牛素清. 2006

[17]玉米自交系414配合力及杂优模式分析. 薛林,印志同,胡加如,陈国清,陆虎华. 2006

[18]广适高产玉米杂交种金玉506穗部性状改良效应. 郭向阳,兰琴英,王安贵,祝云芳,刘鹏飞,陈泽辉. 2017

[19]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李波,许晶,刘虹,李素玲. 2014

[20]导入热带种质充成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京404. 孙伯陶.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