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川楝子复方中草药对大黄鱼4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效果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崔晓翠

作者: 崔晓翠;王印庚;陈霞;张正;李彬;柯巧珍;常亚青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黄鱼;刺激隐核虫;非特异性免疫;包囊;滋养体;中草药;半致死浓度

期刊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

ISSN: 1005-8737

年卷期: 2017 年 24 卷 02 期

页码: 362-37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海水小瓜虫病是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数十种海水鱼类较难控制的主要疾病,它是由刺激隐核虫(Cryptography irritans)感染引发,严重威胁鱼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2"(槟榔、川楝子、绵马贯众、大青叶、穿心莲等以一定比例混合,超微粉碎经过200目过筛后收集粉末)投喂大黄鱼,研究大黄鱼溶菌酶(LZM)、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变化和不同用药方式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口服"HD-2"可以促进鱼体LZM、T-SOD、AKP、ACP活性升高,以添加2%中草药组在提高4种酶活性方面作用显著,投喂后第14~21天酶活性最高。"HD-2"对体外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杀灭实验证实:4 h内在50 mg/L浓度下对幼虫没有杀伤作用,80 mg/L、100 mg/L、200 mg/L浓度分别可以杀死20%、54%、89%的幼虫,400 mg/L浓度下幼虫被全部杀死,幼虫4 h半致死浓度为109 mg/L。在室内为期15 d的大黄鱼小瓜虫病治疗实验中,A组按20 g/kg添加"HD-2"药物口服,同时按10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为50%;B组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同时按5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50.67%;C组,在无药浴情况下,仅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存活率为42.67%;A、B、C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2.67%(P<0.05)。此外,A、B、C 3组中,大黄鱼胸鳍上白点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3个组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实验结束时几乎观察不到虫体;而对照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明显上升。实验过程中A、B、C 3组大黄鱼释放到体外的包囊数量明显下降,第12天时其包囊数量分别下降100%、91.1%、77.7%,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所述,口服和药浴同时用药具有最佳效果,仅口服中草药亦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从实用性和成本考虑,建议仅进行口服处理,即能保障大黄鱼较高成活率,中草药添加量为2%,投喂时间为6~14 d。该结果为防控鱼类小瓜虫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在养殖生产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分类号: S948

  • 相关文献

[1]高温季节打好防治刺激隐核虫病之战: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 尹飞,郑汉丰. 2015

[2]刺激隐核虫对大黄鱼致病力及中草药抑制其世代繁殖的研究. 焦恺强,王印庚,荣小军,陈佳,张正,廖梅杰,李彬,孙陆宇,苏跃中. 2019

[3]鱼类特有的Ring型E3泛素连接酶MARCH5A基因在刺激隐核虫感染下的表达分析. 张东玲,喻达辉,陈健,叶坤,王志勇. 2016

[4]养殖大菱鲆隐核虫病及其治疗. 王印庚,刘志伟,林春媛,陈霞,王玲,李华. 2011

[5]酸化、低氧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曾姣,陈润,王翠华,彭士明,王倩,郑亮,马凌波. 2021

[6]盐度胁迫对大黄鱼肝脏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 李莉珍,张惠,曾霖,黄伟卿,宋炜. 2024

[7]BSA-ISCOMs对大黄鱼免疫机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陈秀霞,黄殿盛,柯翎,许斌福,方冬兰,龚晖. 2013

[8]盐度驯化改善大黄鱼盐度胁迫耐受性的作用机制. 张惠,曾霖,熊逸飞,宋炜. 2023

[9]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孙裔雷,王荻,刘红柏. 2015

[10]复方中草药对尼罗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意敏,刘志刚,卢迈新,朱华平,可小丽,高风英,黄樟翰. 2015

[11]中草药方剂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荻,刘红柏. 2013

[12]5种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芸,李健,刘淇,王群. 2007

[13]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芸,李健,陈萍,张喆,何玉英,李吉涛,刘德月. 2012

[14]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一氧化氮分泌的影响. 卢平萍,王正荣,张艳艳,王智欣,马勋,薄新文. 2017

[15]脊尾白虾肌肉微孢子虫病的病原和病理分析. 王元,房文红,周俊芳,李新苍,刘强. 2013

[16]实验性感染山羊脑内弓形虫包裹检查方法比较. 张君,张德林. 1998

[17]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感染小鼠产生包囊的试验研究. 李瑞芳,张曼玉,孙卿,杜晶莹,蒋蔚,李增强,夏炉明,王权. 2024

[18]黄鲷刺激隐核虫的防治研究. 陆建学,辛俭,周凯,楼宝,夏连军,毛国民. 2007

[19]3株刺激隐核虫的ITS-1序列与部分HSP70序列分析. 池洪树,刘晓东,柯翎,龚晖. 2013

[20]刺激隐核虫幼虫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池洪树,刘晓东,郑在予,龚晖,柯巧珍,林能锋.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