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增温与铜污染对麦田土壤无机氮库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刚

作者: 陈刚;程相涵;寇太记;夏东方;云望舒;宋振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夜间增温;铜污染;麦田土壤;无机态氮库;Q10

期刊名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SN: 1000-7601

年卷期: 2023 年 002 期

页码: 266-27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基于夜间增温(设增温、常温两个水平)与铜污染[设CK(6 mg·kg-1)、LP(43 mg·kg-1)、MP(155 mg·kg-1)、SP(209 mg·kg-1)4个梯度]复合因素的7 a旱地定位试验,结合室内20℃和30℃下恒温培养91 d,分析了麦田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含量的变化及其稳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随着土壤中铜含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降趋势,夜间增温下CK土壤硝态氮和无机态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0.8%和5.7%,在LP、MP处理下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下降17.4%、15.2%,但在SP处理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分别显著增加6.9%和15.1%,增温与铜含量对土壤无机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呈现显著的交互效应。20℃和30℃恒温培养使无机态氮含量增加1.6~4.6倍、铵态氮含量增加5.2~13.3倍,却使硝态氮含量减少40.3%~65.1%,20℃比30℃恒温培养后土壤中有较高的无机态氮、铵态氮含量和铵/硝比。夜间增温使土壤净氮矿化作用、氨化作用的Q10值均有所提高,但硝化作用的Q10值显著降低16.8%,适当的铜含量(LP:43 mg·kg-1)将加快土壤氮的氨化、矿化和硝化速率。因此,夜间增温提高了旱地麦田土壤氮矿化作用温度敏感性,降低了无机态氮库稳定性,土壤铜污染与土壤氮库转化和增温响应的关系具有浓度效应。

分类号: S153.6%X144

  • 相关文献

[1]河北省麦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 唐玉霞,王慧敏,刘巧玲,吕英华,孟春香. 2010

[2]有机物料还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刘姝彤,张波,马忠明. 2019

[3]生物炭添加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 高文翠,杨卫君,贺佳琪,贾永红,徐万里,马海刚. 2020

[4]铜污染条件下生物炭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 李莹,李小艳,周垂帆. 2021

[5]剑麻对铜的耐性与累积效应研究初探. 李福燕,张黎明,李许明,郭彬,陈柳燕,漆智平. 2006

[6]镉铜污染土壤上转Bt基因棉与其亲本的耐受性比较. 刘文科. 2010

[7]能源植物甜高粱在铜污染耕地上的应用潜力研究. 薛忠财,王冶,柳洁,吕芃,杜瑞恒. 2022

[8]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稻麦上的试验效果. 郑建初,田云录,董文军,陈金,杨飞,张卫建. 2010

[9]长江下游不同年代水稻品种植株生长对夜间增温的响应.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2013

[10]东北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夜间升温的响应. 陈金,田云录,董文军,侯立刚,马巍,徐志宇,张卫建. 2013

[11]夜间增温对铅危害下小麦物质积累分配与根系生长的影响. 寇太记,程相涵,贺娟,王俪睿,张慧智,陈俊红. 2023

[12]白天和夜间增温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王小宁,申双和,王志明,张佳华,李秉柏. 2008

[13]基于ICP-AES法研究气候变暖对蒙药阿给九种元素含量的影响. 阿里穆斯,席溢,李亚伟,庄丽,高清竹,黄永梅,庞宗然,崔箭. 2013

[14]西瓜坐果区域夜间增温对果实细胞发育及糖分积累的影响. 杨年福,吴绍军,孟佳丽,沈虹,余翔. 2024

[15]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