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施肥下水氮供应对夏玉米产量、硝态氮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宁东峰

作者: 宁东峰;秦安振;刘战东;张寄阳;刘占军;赵犇;肖俊夫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滴灌施肥;夏玉米;水氮耦合;水氮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

期刊名称: 灌溉排水学报

ISSN: 1672-3317

年卷期: 2019 年 009 期

页码: 28-3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寻找滴灌夏玉米最佳施氮量.[方法]本试验在测坑-防雨棚设施条件下进行,试验设置2个灌水定额,分别为50 mm(WH为充分灌溉)25 mm(WL为限水灌溉);4个氮肥水平,即0、90、180、270 kg/hm~2,分别以N0、N1、N2和N3表示.采用完全区组设计,共计8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灌水定额和氮肥互作对土壤水分消耗、NO3--N运移积累以及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氮肥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限水灌溉条件下,玉米拔节期-灌浆初期发生中轻度水分亏缺,对后期产量形成产生显著影响,但限水灌溉显著提高了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2种灌溉水平下,施氮量与产量均成抛物线关系,充分灌溉条件下施氮量264.3 kg/hm~2时为转折点,限水灌溉条件下施氮量176.9 kg/hm2为转折点.充分灌溉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呈增加趋势;但在限水灌溉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土层土壤硝态氮量显著增加,且6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所占比例增加.与充分灌溉相比,限水灌溉作物吸氮量降低,各生育期土壤中硝态氮残留增加.[结论]玉米产量对氮素的响应与供水量相关,水分亏缺下,产生最大产量需要的氮素用量随之降低.因此,生产中应根据土壤含水率调整施氮量,以实现最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黄淮南部平原喷灌冬小麦灌浆特性及水氮优化耦合研究. 刘见,宁东峰,秦安振,张寄阳,刘战东,孙彬,丁鹏飞,李飞,沈红丽,赵东生. 2021

[2]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田耗水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赵连佳,薛丽华,孙乾坤,章建新. 2016

[3]干旱盐渍化地区控释肥水氮耦合效应与制度优化. 李仙岳,辛懋鑫,史海滨,闫建文,赵春燕,郝云凤. 2022

[4]新疆滴灌机采棉生长及产量的最佳水氮组合. 潘洋,付秋萍,海英,祁通,洪明,马英杰,潘俊杰. 2023

[5]水氮供应对夏棉产量、水氮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司转运,高阳,申孝军,刘浩,龚雪文,段爱旺. 2017

[6]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李佳,王义,肖蓉,李亮,王悦,张慧,李宗新,钱欣,王良,苏玉晓,高英波,刘开昌. 2024

[7]减氮配施有机肥对华北平原夏玉米土壤水分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李银坤,梅旭荣,夏旭,郝卫平,陈敏鹏. 2018

[8]夏玉米12展叶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吕丽华,崔永增,李谦,姚艳荣,黄冀楠,张经廷,孟建,李明远. 2023

[9]夏玉米产量及茎秆抗倒伏性状对不同肥料滴灌配施的响应. 张经廷,陈青云,吕丽华,李谦,梁双波,贾秀领. 2015

[10]不同肥料滴灌配施夏玉米产量与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 张经廷,吕丽华,张丽华,姚艳荣,董志强,贾秀领. 2017

[11]华北地区夏玉米滴灌施肥的肥料效应. 李格,白由路,杨俐苹,卢艳丽,王磊,张静静,张银杰. 2019

[12]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曹兵,倪小会,陈延华,邹国元,王甲辰,杨友庆,陈立娟,刘杰,王学霞. 2020

[13]夏玉米上施用尿素硝酸铵肥料增产效果及氮肥表观利用率研究. 孙克刚,杜君,杨占平,薛广原,和爱铃,杨焕焕,张运红. 2023

[14]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郭丽,史建硕,王丽英,李若楠,任燕利,张彦才. 2018

[15]不同施肥措施对夏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茹淑华,张国印,耿暖,王凌,孙世友,王朋峰. 2012

[16]北方褐土区土壤硝态氮运移动态及合理施肥调控. 邢素丽,刘孟朝,邢竹. 2007

[17]供氮水平和有机无机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王志勇,红梅,杨殿林,李鹏,庞凤梅. 2008

[18]腐植酸复合肥在夏玉米上的增产效果及对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孙克刚,王春兰,刘高远,杜君,杨占平,和爱玲,岳艳军. 2024

[19]覆膜与施氮互作对高粱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梁晓红,张瑞栋,黄敏佳,刘静,曹雄. 2019

[20]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杜少平,马忠明,薛亮.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