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青绿茶苦涩味及其滋味贡献物质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英娜

作者: 张英娜;陈根生;刘阳;许勇泉;汪芳;陈建新;尹军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烘青绿茶;苦味;涩味;滋味贡献物质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

ISSN: 1000-369X

年卷期: 2015 年 04 期

页码: 377-38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对烘青绿茶苦涩味量化分析及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进行探讨。以不同嫩度烘青绿茶为原料,采用量化感官分析方法及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茶汤滋味分属性(包括苦味、涩味、鲜味和醇味等)和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烘青绿茶嫩度的下降,其茶汤苦味、涩味和鲜爽味强度呈下降趋势,整体滋味品质也显著下降。通过分析茶叶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滋味Dot值,发现烘青绿茶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是EGCG和咖啡碱;而涩味的主要贡献物是儿茶素和黄酮苷,其中儿茶素以EGCG为主,包括EGC和ECG,黄酮苷以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和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gala)为主,包括杨梅素-3-O-半乳糖苷(Myr-gala)、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glu)、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山柰酚-3-O-半乳糖苷(Kae-gala)、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rut)、山柰酚-3-O-葡萄糖苷(Kae-glu)等。Dot值分析表明氨基酸对烘青绿茶鲜爽味没有显著贡献。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烘青绿茶苦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为茶叶品质提升和滋味化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分类号: TS272.51

  • 相关文献

[1]绿茶滋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银霞,黄建安,张曙光,刘仲华. 2018

[2]基于LC-MS的紫娟烘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花青素变化规律研究. 解东超,戴伟东,李朋亮,谭俊峰,林智. 2016

[3]不同茶树品种(品系)绿茶与红茶咖啡碱含量的比较分析. 龚雪,周顺珍,陈娟,杨春,郭燕,陈正武. 2018

[4]不同保鲜方法对低温贮藏烘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汪洁琼,汪芳,邓余良,袁海波,钟小玉,叶群,程勇,尹军峰,许勇泉. 2020

[5]国家级茶树良种的烘青及炒青绿茶适制性探讨. 袁争,王烨军,项利民. 2016

[6]矿石浸泡水对绿茶茶汤风味的影响. 刘钰懿,徐龙杰,汪芳,雷晶,赵凯,曹青青,陈建新,许勇泉. 2024

[7]GA_3和TDZ对‘巨玫瑰’葡萄果皮涩味的影响. 黄海娜,程大伟,顾红,张洋,郭西智,陈锦永. 2019

[8]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变化规律研究. 吴如健,万继锋,韦晓霞,陈瑾,胡菡青,潘少霖. 2015

[9]动态顶空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联用技术解析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挥发性成分. 李玮轩,解东超,邵晨阳,张悦,吕海鹏,林智,杜琪珍,朱荫. 2024

[10]新鲜莲子不同组织涩味成分与关键酶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杨银爱,韩延超,刘瑞玲,陈慧芝,牛犇,郜海燕,陈杭君. 2024

[11]基于单宁含量的核桃涩味评价体系初建. 刘警,李扬,刘金利,王英杰,于秋香. 2023

[12]GA3和TDZ对'巨玫瑰'葡萄果皮涩味的影响. 黄海娜,程大伟,顾红,张洋,郭西智,陈锦永. 2019

[13]茶叶烘干机干燥数学模型的建立Ⅰ.烘青绿茶揉捻叶薄层干燥数学模型. 董士林,殷鸿范. 1989

[14]不同做形加工方式对烘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赖兆祥,王秋霜,孙世利,李波. 2015

[15]不同抑制剂对苦瓜粉味觉的修饰效果. 张慧敏,邓媛元,张瑞芬,张雁,魏振承,马永轩,刘磊,张名位. 2018

[16]灵芝孢子粉苦味与三萜含量的相关性. 王金艳,张劲松,杨志空,李明焱,徐靖,唐庆九,李振皓. 2021

[17]酸橙汁苦味去除工艺优化. 单杨,李高阳,张群,苏东林,付复华. 2015

[18]一个获得与缺失变异(PAV)调控甜瓜果实苦味. 李娜,尚建立,周丹,李楠楠,王吉明,马双武. 2020

[19]浙江省地方芥菜种质资源苦味评价与优异种质筛选. 刘文琦,赵彦婷,祝玮,陈小央,李燕,岳智臣,陶鹏,雷娟利,王华森,李必元,胡齐赞. 2024

[20]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徐强,郝玉金,黄三文,邓秀新.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