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穗野生稻组培苗的快繁与利用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玲仙

作者: 王玲仙;王波;钟巧芳;殷富有;柯学;付坚;雷涌涛;陈玲;邢佳鑫;程在全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紧穗野生稻;稻根快繁苗;远缘杂交

期刊名称: 山东农业科学

ISSN: 1001-4942

年卷期: 2019 年 008 期

页码: 10-15

摘要: 获得优质愈伤组织和高分化率的组培苗是离体保存和遗传转化的基础.本试验以紧穗野生稻的根为外植体,以MS和N6为基本培养基,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激素,组配不同的愈伤诱导和分化培养基,以建立适合紧穗野生稻的快繁体系.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2,4-D添加量少,稻根的出愈率不高,但添加量过高又抑制出愈率,以MS+11 mg/L 2,4-D的出愈率最高,MS+5 mg/L 2,4-D的愈伤增殖较好;以N6为基本培养基的愈伤诱导效果不如MS培养基.愈伤在MS+5 mg/L 6-BA+0.4 mg/L NAA培养基中分化率最高,丛生芽多;6-BA+IAA组合的分化效果远不如6-BA+NAA好.以MS+2 mg/L 6-BA+0.2 mg/L NAA+3 mg/L TDZ作为壮苗培养基效果较理想,苗粗壮、油绿.生根培养以MS+NAA组合根露白早、主根多,MS+IAA组合远不如MS+NAA组合生根效果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0.5 mg/L NAA.利用紧穗野生稻组培苗与栽培稻配组进行远缘杂交,获得F1代杂交种子,并调查了其农艺性状表现,表明紧穗野生稻与栽培稻间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

分类号: S511.9

  • 相关文献

[1]紧穗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的研究. 颜辉煌,熊振民,闵绍楷,胡慧英,张志涛,田淑兰,汤圣祥. 1997

[2]稻属种间杂种花粉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颜辉煌,胡慧英,张雪琴,张志涛,田淑兰,熊振民,闵绍楷. 1997

[3]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间整倍体后代的RFLP分析. 刘国庆,颜辉煌,罗耀武,闵绍楷,朱立煌,ss10.igtp.ac.cn. 1999

[4]紧穗野生稻幼胚愈伤诱导、分化及生根苗的体系建立. 王玲仙,王波,付坚,邢佳鑫,肖素勤,张敦宇,钟巧芳,柯学,陈玲,殷富有,蒋聪,程在全. 2019

[5]栽培稻的紧穗野生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的遗传定位. 刘国庆,颜辉煌,傅强,钱前,张志涛,翟文学,朱立煌. 2001

[6]紧穗野生稻(O.eichingeriA.Peter)控制红色果皮基因的定位. 赵辉,张万霞,柳哲胜,谭学林,杨庆文. 2009

[7]紧穗野生稻(O.eichingeri A.Peter)控制红色果皮基因的定位. 赵辉,张万霞,柳哲胜,谭学林,杨庆文. 2009

[8]栽培稻的紧穗野生稻抗褐风虱主效基因的遗传定位. 刘国庆,傅强. 2001

[9]小麦远缘杂交的珍贵种质沙丘小麦. 郑殿升,马瑞,刘三才,宋春华. 2000

[10]耐寒草莓新品种选育初报. 孙瑞芬,李堃,石慧芹,张敏聪,刘学慧. 2003

[11]海涂米草、水稻、甜高粱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Ⅲ). 戴晖,陈启康,顾拥建,沙文锋,朱娟. 2012

[12]芸芥(Eruca sativa Mill.)与芸薹属(Brassica L.)3个油用种的远缘杂交. 孙万仓,官春云,孟亚雄,刘自刚,张涛,李栒,杨随庄,令利军,陈社元,曾秀存,王鹤龄. 2005

[13]甘兰型杂交油菜“黔油10号”的选育. 何采平,罗鸿源,黄泽素,魏忠芬. 2000

[14]互花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试验初报. 陈启康,沙文锋,顾拥建,戴晖,朱娟. 2007

[15]红菜薹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研究. 谭远宝,何丹,徐跃进,万正杰. 2010

[16]青海省引种俄罗斯沙棘的可行性分析. 冷肖荀. 2001

[17]栉孔扇贝♀和长牡蛎♂杂交受精及早期胚胎的细胞学研究. 王卫军,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张立敬. 2008

[18]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子房培养研究初报. 何丹,徐跃进,李正丽,汪祖程. 2009

[19]天蚕(A.yamamai)与美洲野蚕(A.polyphemus)远缘杂交后代的生物学性状简报. 朱有敏,董绪国. 2002

[20]不同授粉方法在草莓远缘杂交上的应用. 杨仕品,钟霈霖,乔荣.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