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空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顾鑫

作者: 顾鑫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栽培模式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17 年 03 期

页码: 45-47

摘要: 为利用新型栽培模式解决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发生严重难以防治的问题,于2016年通过对三空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不同时段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进行调查,采用DPS软件分析了两种栽培模式下病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三空栽培模式秋季的病情指数为59.78,极显著低于常规模式的68.58,同时,5个地点的试验平均病情指数三空栽培模式比常规模式低12.38%,产量提高了4.02%。说明三空栽培模式对大斑病的防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不减产。

分类号: S435.13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化动态分析. 马立功,孟庆林,石凤梅,刘佳,李易初,刘兴龙,何长安,纪春学,王军. 2022

[2]玉米大斑病菌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明会,徐秀德,姜钰,王丽娟,曲晓丽,李慧斌. 2009

[3]东北春玉米区玉米栽培品种对大斑病抗性水平研究. 苏前富,闫守荣,王巍巍,李红,孟玲敏,张伟,刘影,晋齐鸣. 2012

[4]13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甘林,代玉立,杨秀娟,杜宜新,阮宏椿,石妞妞,陈福如. 2017

[5]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小种分布研究. 张明会,徐秀德,刘可杰,董怀玉,姜钰,胡兰. 2011

[6]玉米大斑病菌培养与DNA提取方法. 张明会,姜钰,徐秀德. 2009

[7]春甘蓝套种玉米复栽秋甘蓝栽培模式. 曹建琴,王静,顾蓉. 2017

[8]旱地分带轮作制中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探讨. 朱星陶,汪卫红,龙喜燕. 1998

[9]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玉米丰产增效栽培模式效果研究. 姚玉波,张树权,赵东升,于莹,郭永利,刘岩,陈思,兰运财. 2020

[10]玉米栽培模式与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宛莉,刘恩科,李来福,杜瑞卿,杨建伟. 2014

[11]玉米两侧两深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石绍河,梁书宝,符强,刘立超,陈伟元. 2015

[12]甘蔗间套种/轮种玉米模式调查与分析. 周忠凤,范业赓,周慧文,陈荣发,丘立杭,闫海锋,黎正英,罗霆,邓宇驰,吴建明. 2021

[13]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刘玉涛,王宇先,郑丽华,贯春雨,刘丽,连永利,钟淑娟,曹桂玲. 2011

[14]大双直后超早熟玉米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 谭福忠. 1998

[15]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俊强,曲忠诚,韩业辉,于运凯,许健,周超,丁昕颖,王泽胤. 2020

[16]半干旱区优化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及叶片生理特性研究. 徐晨,边少锋,赵洪祥,张丽华,闫伟平,历艳璐,王俊鹏,张治安. 2021

[17]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王麒. 2012

[18]河南西红花-玉米轮作栽培模式探索. 杨红旗,李春明,安素妨,鲁丹丹,梁慧珍,郝仰坤. 2022

[19]玉米新品种东庆1号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刘红军,金益,董玲,李晓辉,曹士亮,高明波,罗娜. 2008

[20]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效益分析. 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赵杨,王俊河.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