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性食品中化学性危害物质的色谱-质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晓慧

作者: 李晓慧;李建洪;王洪萍;金芬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植物源性食品;色谱-质谱联用;化学性危害物质;高通量

期刊名称: 分析测试学报

ISSN: 1004-4957

年卷期: 2023 年 010 期

页码: 1357-136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植物源性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物质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现阶段植物源性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物质具有品类多、残留量低、存在未知潜在风险等特点,检测难度较大。因此,开发植物源性食品中化学性危害物质的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测通量高等优点,在植物源性食品化学性危害物质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主要综述了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在植物源性食品化学性危害物质分析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植物源性食品中主要化学性危害物质的种类及检测概况、相关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及发展趋势以及基于色谱-质谱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探讨了不同检测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物源性食品中化学性危害物质筛查研究提供参考。

分类号: O657.63%TS207.3

  • 相关文献

[1]荔枝果皮精油的超临界萃取研究及精油成分分析. 江梅,李枚秋,袁宏球. 2000

[2]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脂质组学数据解析中的应用. 覃佐剑,谢亚,魏芳,陈洪. 2020

[3]肉类风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杜春林,赵春萍,谭娅. 2023

[4]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快速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稀土元素. 戴骐,吴艳燕,林晓娜. 2011

[5]植物源性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雯雯,王岩,王盛男,刘丹竹,曲颖超,肖尧. 2020

[6]植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周杰,安姣,董超,赵静,张耀海,焦必宁. 2019

[7]植物源性食品中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 司文帅,张颖,张其才,韩奕奕,杨晓君,白冰,宋卫国. 2019

[8]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21种植物源性食品中茚虫威残留. 江泽军,石梦琪,刘广洋,李腾飞,李永飞,邵华,金芬,金茂俊,佘永新,王珊珊,郑鹭飞,王静. 2015

[9]植物源性食品葡萄和大蒜中啶虫脒最大残留限量的评估转化. 马磊,冯格格,王猛强,陈颖,李艾琳,高丽萍,佘永新. 2021

[10]抗菌肽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策略. 杨勇,金德俊,余维维,秦梦茹,吴碧舟,徐泽平,饶犇. 2017

[11]动物胃肠道菌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罗旭,姜宁,张爱忠,刘国君,张颖. 2017

[12]基于脱氧核酶的高通量荧光法测定大米中的铅. 杨丽霞,徐睿鑫,邱志鹏. 2018

[13]一种高通量水稻DNA提取方法及其在种子纯度检测中的应用. 刘毅,赵洪阳,唐金娟,王加红,刘国兰. 2016

[14]转基因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李夏莹,陈锐,刘鹏程,王顥潜,梁晋刚,张旭冬,李文龙,张秀杰. 2019

[15]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杨斌,张帆,苏日娜,陈世昌,张月梅,宋越,达来宝力格,戴伶俐,王娜,宋爱军,陈伟,卢岩,孙衍立,赵世华. 2017

[16]鉴别牛5种重要病毒的LAMP-基因芯片方法的建立. 高峰,华利忠,于伯华,王建峰,张丹,张琳,唐泰山,张常印. 2019

[17]基于SNP标记的小麦高通量身份鉴定模式. 刘丽华,庞斌双,刘阳娜,李宏博,王娜,王拯,赵昌平. 2018

[18]植物根系表型信息获取技术研究进展. 吴茜,张伟欣,张玲玲,孙传亮,刘乃森,岳延滨,曹静,梁万杰,葛道阔,唐普传,李百明,曹宏鑫,张文宇. 2021

[19]一种谷粒粒形参数的高通量智能检测方法. 吴建伟,明博,卢大文,杨宝祝. 2015

[20]玉米高通量自动考种装置设计与试验. 宋鹏,张晗,王成,罗斌,路文超,侯佩臣.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