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倍体小黑麦与七倍体杂种回交配子间竞争规律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程治军

作者: 程治军;吕知敏;张茹生;汪为民;李晓梅;刘淑芬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八倍体小黑麦;七倍体杂种;回交;R染色体;配子竞争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1998 年 04 期

页码: 480-48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当八倍体小黑麦与七倍体杂种回交时,七倍体×八倍体(以下简称“七×八”)组合的子房受精正常,80%的受精子房不能形成有胚乳的种子,有胚乳种子中能成株的仅有20%,回交效率为1%~2%,远低于八倍体×七倍体(以下简称“八×七”)组合的29.07%。通过分析“八×七”回交种子和七倍体F_1杂种根尖染色体数分布发现,八倍体小黑麦雌配子R染色体平均丢失率为0.133,具28染色体数的整倍体配子对27染色体数的非整倍体配子不具有竞争优势;父本七倍体杂种雄配子R染色体的平均丢失率为0.713,整倍体雄配子的竞争能力是非整倍体(染色体数27)雄配子的48.2倍。“七×八”组合回交效率低的原因可能是雌配子间竞争能力低,各种R染色体数的雌配子都能参与双受精,由于不完整的R组染色体对胚乳发育的干扰,大部分合子不能形成能成株的种子。

分类号: S512.4

  • 相关文献

[1]由染色体重组制造小麦族的染色体组——Ⅱ.筛选高花培效率的单倍体小黑麦无性系. 童庆娟,鲍文奎. 1989

[2]Rht12导入八倍体小黑麦及其对小黑麦株高、单株分蘖数和种子饱数度的影响. 程治军,吕知敏,童庆娟,海林,刘淑芬,张茹生. 1999

[3]小麦矮秆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研究——Ⅰ.矮源类型分析. 程治军,严育瑞. 1995

[4]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父本)杂交亲和性基因的研究. 程治军. 1997

[5]小麦矮秆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研究.I.矮源类型分析. 程治军,严育瑞. 1995

[6]Rht12导入八倍体小黑麦及其对小黑麦株高、单株分蘖数和种子饱满度的影响. 程治军,吕知敏,童庆娟,海林,刘淑芬,张茹生. 1999

[7]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不同追氮量试验. 董永琴,英敏,郭春英,王华芬. 1993

[8]几种饲用麦类作物远缘杂交的亲和性比较. 谢楠,赵海明,李源,刘贵波. 2010

[9]八倍体小黑麦新品种的适宜播期范围与稳产性. 董永琴,严育瑞,鲍文奎. 1991

[10]小麦矮秆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研究初报. 李晓梅,严育瑞. 1993

[11]直接导入农林10号矮秆基因于八倍体小黑麦的研究. 程治军. 1996

[12]青花菜新品种瑞青8号的选育. 秦文斌,戴忠良,吴国平,王建华,张振超,潘跃平. 2013

[13]水稻抗除草剂基因bar的转育研究. 王才林,赵凌,宗寿余,吕川根,邹江石,何小兰,朱为民. 2002

[14]牙鲆回交、全同胞近交及其亲本家系的微卫星研究. 王磊,陈松林,田永胜,邓寒. 2011

[15]红菜薹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研究. 谭远宝,何丹,徐跃进,万正杰. 2010

[16]水稻三系不育系G29A的选育. 伍祥,张上都,陈文强,石邦志,周乐良. 2013

[17]苹果新品种‘国红’. 冯建忠,鄢新民,王献革,李良瀚. 2001

[18]普通玉米种质及双回交对爆裂玉米改良效果初报. 李玉玲,路凤银,杜振伟,吴锁伟,韩臣鹏. 2002

[19]D奇宝A生物学特征特性与高产繁殖关键技术. 陈颖慧,曾海清,刘文炳. 2012

[20]利用回交转育的方法选育甜玉米杂交种. 黄炳生,张志高.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