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诱变小麦的生物效应与机理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录祥

作者: 刘录祥;赵林姝;王晶;杨俊城;郑企成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生物效应;离子束注入;积分剂量;能量传递;串列加速器;γ谱仪;剂量效应;生命物质;放射性核素;注入剂量

期刊名称: 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ISSN:

年卷期: 2003 年

页码: 2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自1986年以来,国内离子注入诱变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低能离子注入生物诱变的机理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研究旨在利用串列加速器产生的42.3Mev的中能~7Li离子束,在积分剂量为10~(10)~10~(14)离子/cm~2的条件下,研究~7Li离子束诱变小麦种子的生物效应与机理。利用γ谱仪测定分析,在42.3Mev的~7Li离子束注入的小麦种子中探测到由~7Be衰变发射的478Kev特征γ峰,表明~7Li离子束与生物体的作用既存在原子过程导致的能量传递和质量沉积效应,又可定位地与生命物质中的氢素产生~1H(~7Li,~7Be)n内靶特征核反应,且~7Be产额与注入剂量呈正相...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43MeV~7Li离子束诱变小麦的生物效应. 郭会君,刘录祥,赵世荣,赵葵,赵林姝,王晶,郑企成. 2005

[2]平衡栽培体系中的农业栽培措施(一). 曹恭,梁鸣早. 2007

[3]藻胆体与类囊体膜之间的能量传递研究进展. 臧晓南,张学成,袁定阳,赵炳然,谭炎宁. 2015

[4]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郭明明,樊继伟,陈凤,李强,孙中伟,王康君,张广旭,赵雪君,浦汉春,代丹丹. 2019

[5]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变化. 樊继伟,郭明明,王康君,孙中伟,张广旭,李强,李筠,章跃树,代丹丹,陈凤. 2020

[6]利用等离子体注入枣树接穗的诱变技术初探. 郝学金,王丽娜,闫六英,陈红玉. 2012

[7]受迫振动下杏果实树枝能量传递初探. 瞿维,王春耀,王学农,蔡菲,张敏敏. 2014

[8]基于生态学能量流动原理的图书馆知识传递研究. 常春,黄桂英. 2018

[9]植物诱变新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赵春芝,罗建新,张建成,赵春慧,江平,周俊,洪勇枫. 2010

[10]植物诱变新技术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游晴如,黄庭旭,张水金,杨东,马宏敏. 2003

[11]航天搭载和离子束注入对大豆诱变效应的初步研究. 郭建秋,吴存祥,冷建田,侯文胜,韩天富. 2009

[12]离子注入对家蚕后代血液蛋白质及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黄德辉,凌尔军,孙家羿. 2001

[13]籼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及其基因剂量效应. 何予卿,吕志仁. 1993

[14]水稻糯性的遗传分析. G.S.Khush ,B.O.Juliano ,刘进明,王联芳. 1990

[15]卡麦角林诱导犬发情的研究. 滑志民,顾剑新,戴建军,张廷宇,张树山,吴彩凤. 2012

[16]60Co-γ辐射诱变对无花果插条萌芽的影响. 巴哈依丁·吾甫尔,孟宪儒,艾尔肯·艾尼,马会勤. 2019

[17]马铃薯全粉剂量效应对面团特性以及馒头品质作用分析. 蔡沙,蔡芳,何建军,施建斌,隋勇,熊添,陈学玲,范传会,梅新. 2020

[18]大麦的细胞核体积与辐射敏感性. 王彩莲,慎玫,徐刚,赵孔南,陈秋方. 1990

[19]土壤中铬的毒性阈值(ECx)及其预测模型. 孙晓艺,王萌,秦璐瑶,俞磊,王静,陈世宝. 2024

[20]大豆嫁接体系中砧木或接穗保留叶片数对接穗生长发育的影响. 贾贞,吴存祥,王妙,孙洪波,侯文胜,蒋炳军,韩天富.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