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蓝粒两用系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行翠平

作者: 行翠平;安林利;韩东翠;史民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不育系;小麦;蓝粒两用系;杂交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科学

ISSN: 1002-2481

年卷期: 2009 年 37 卷 03 期

页码: 33-35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通过3年来对小麦蓝粒两用系的研究,明确了小麦蓝粒两用系的基因组成及遗传规律,了解到蓝粒两用系自交后可分离出66%的白粒不育系、30%的浅蓝粒两用系、4%的深蓝粒可育系(淘汰)。该两用系不但能像常规品种或品系一样,结实正常,而且也未发现不良影响,理论上不育系与所有普通小麦品种、品系所配杂交种均可结实,这样不育系易保持、易恢复,杂交种中不含外源成分,可避免不良基因的导入,易配制强优势组合,制种成本很低。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新型小麦蓝粒两用系遗传分离规律及转育的研究. 行翠平,安林利,田静,韩东翠,史民芳. 2012

[2]D奇宝A生物学特征特性与高产繁殖关键技术. 陈颖慧,曾海清,刘文炳. 2012

[3]黑色杂交粳稻的选育研究和利用. 乔中英,黄萌,陈培峰,谢裕林,王建平,朱勇良. 2009

[4]“小狮头”大白菜细胞核不育系转育初探. 赵建锋,秦进华,孙玉东,罗德旭,张朝阳. 2011

[5]优质糯高粱杂交种晋糯3号的选育. 周福平,柳青山,张一中,张晓娟,邵强. 2021

[6]优质糯高粱晋糯1号选育报告. 梁笃,李团银,柳青山,闫凤霞,段冰,郭琦,李童,张晋. 2011

[7]小麦“临型不育系”的初步研究. 孙宝丰,许钢垣,景蕊莲. 1988

[8]S~v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的研究. 李曼,张月学,韩微波. 2009

[9]小麦不育系BNS在石家庄地区育性转换规律的研究. 刘玉平,茹振刚,陈希勇,李辉,李亚军,赵爱菊,宿振起. 2011

[10]小麦-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创新材料的选育及抗病性研究. 舒焕麟,杨家秀,杨足君,李光蓉. 2000

[11]超高产小麦育种及诱变技术的应用探究. 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许瑛,任超. 2019

[12]中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趋势. 赵昌平. 2010

[13]小麦快速杂交法—剪药杀雄法. 陈洪伟. 2007

[14]小偃麦的创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程舒唯,王惠,赵心宇,于晓宁,高岐玉,宋维富,杨雪峰,宋庆杰,丁佳蕊,张会新,张延明. 2023

[15]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顾坚,刘琨,李绍祥,田玉仙,杨和仙,杨木军. 2008

[16]高赖氨酸小麦转基因新品系的获得与选择. 吴宏亚,张伯桥,汪尊杰,马鸿翔,张旭,孙晓波,程顺和. 2013

[17]~(60)Coγ射线诱变选育早熟、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新春30号. 张跃强,樊哲儒,李剑峰,吴振录,王岩军,王重. 2010

[18]大麦有益基因向普通小麦导入的研究进展. 原亚萍,陈孝. 2004

[19]辐照花粉对小麦×大赖草属间杂交的影响. 胡小元,施巾帼,王琳清,范庆霞. 1994

[20]关于小麦与小黑麦杂交提高结实性的研究. 仇松英,许钢坦. 199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