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吉两省部分鹿场鹿茸皮肤病的临床特征与真菌分离初探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清荣
作者: 黄清荣;褚文辉;魏海军;程世鹏;孙娜;朱洪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鹿茸;真菌性皮肤病;真菌分离;种群多样性分布
期刊名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ISSN: 1002-2694
年卷期: 2018 年 03 期
页码: 213-216+22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生茸期梅花鹿、马鹿在鹿茸快速生长期常发生以"白皮茸"、"痂皮茸"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方法研究对吉林、辽宁8个梅花鹿、马鹿养殖场的20份患病鹿进行了临床观察、血细胞计数、病理观察、病原分离及ITS分子鉴定。结果发现本病仅侵染鹿茸皮肤表层、主要病变为结痂处真皮组织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血液中淋巴细胞、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变化不明显。对茸皮患处分离菌的鉴定结果表明68株分离株中44株属于半知菌亚门(64.7%),24株属于酵母亚门(35.3%),其中,半知菌亚门的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以及酵母亚门的念珠菌等可能为本病的条件致病菌。结论鹿茸"白皮茸"、"痂皮茸"病均符合真菌皮肤病的发病特征,为该类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分类号: S858.25
- 相关文献
[1]5种鹿茸营养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赵磊,李继海,朱大洲,籍保平. 2010
[2]肃南鹿场甘肃马鹿生产性能研究. 侯扶江,李广,常生华,于应文,安玉峰. 2004
[3]鹿茸有效成分的研究-脂溶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金顺丹,郑敏芝. 1981
[4]外源褪黑素对鹿茸软骨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可可,孙旭阳,陈超,荆焕松,许学林,游思,赵靖波,熊家军. 2020
[5]鹿茸角柄断面伤口无疤痕愈合过程中骨形态蛋白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林珊珊,郭倩倩,陈奕其,郑慧洁,郑美霞,褚文辉. 2020
[6]梅花鹿ColX基因的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褚文辉,赵海平,杨福合,邢秀梅,李春义. 2010
[7]UPLC法测定不同加工方式梅花鹿鹿茸中的核苷类成分. 孙印石,王燕华,王玉方,陈宝,陈丽雪. 2018
[8]不同生长时期梅花鹿鹿茸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张然然,刘华淼,邵元臣,周盼伊,苏莹,王磊,邢秀梅. 2016
[9]不同形态梅花鹿鹿茸的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刘松鑫,宫瑞泽,王泽帅,张磊,刘畅,孙印石. 2020
[10]鹿茸软骨内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李勋胜,赵海平,丛培强,李春义,孙红梅. 2021
[11]鹿茸皮肤完全再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孙红梅,赵海平,李春义,丛培强. 2021
[12]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区段鹿茸差异代谢分子物质. 孙伟丽,赵海平,王雪华,李光玉. 2019
[13]从医患的角度看人们对鹿茸的消费心理. 于得水,石丹. 2012
[14]鹿茸组织中内参基因的筛选和验证. 张然然,刘华淼,邢秀梅,胡大勇. 2015
[15]鹿茸抗骨质疏松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然然,邢秀梅,刘华淼. 2014
[16]高压脉冲电场法快速提取鹿茸提取物工艺研究. 赵景辉,王再幸,赵伟刚,李荣峰,陈立志,赵明忠,徐志臣. 2011
[17]半乳糖凝集素1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鹿茸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勋胜,史婉婉,邢宝瑞,周珏,李春义,孙红梅. 2022
[18]鹿茸完全再生机制研究进展. 李春义. 2017
[19]茸角蜜膏抗炎作用研究. 董万超,刘春华,赵景辉,赵伟刚,张秀莲,张宝香,赵立波. 2006
[20]鹿茸生长因子研究现状及展望. 鲍坤,李光玉,徐超,宋兴超,王凯英.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B超监测梅花鹿性控精液腹腔镜输精试验
作者:赵伟刚;孟庆江;魏海军;陈秀敏;杨镒峰;赵蒙;薛海龙
关键词:梅花鹿;流式细胞仪;精液分离;B超;腹腔镜;人工授精
-
新疆冬小麦籽粒品质性状遗传差异与关联分析
作者:马艳明;娄鸿耀;王威;孙娜;颜国荣;张胜军;刘杰;倪中福;徐麟
关键词:新疆;冬小麦;籽粒品质;遗传差异;关联分析
-
地膜覆盖越冬大蒜套种辣椒高效栽培模式
作者:于庆文;张玉鑫;蒯佳琳;张俊峰;朱慧霞;何九军;孙娜;李东
关键词:大蒜;套种;辣椒;高效;模式
-
猫麻疹病毒的病原学与致病性研究进展
作者:王宝岩;贾红;马惠文;张兴晓;朱洪伟
关键词:猫麻疹病毒;肾小管间质肾炎;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特点
-
实时荧光PCR法与国标法检测单增李斯特菌比较
作者:黄翠;单宏;李莉莉;朱秋明;孙娜;张瑞英
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验;实时荧光PCR
-
新疆冬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黄倩楠;马尔合巴·艾司拜尔;邹辉;王彩荣;艾力买买提·库尔班;孙娜;雷钧杰
关键词: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
-
基因2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河南株分离鉴定及全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王倩颖;王廷龙;刘可欣;刘俊峰;胡建军;程世鹏;张淑琴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全基因测序;直接免疫荧光法;电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