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行距对草田间作作物根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家豪

作者: 王家豪;王普昶;赵丽丽;陈超;黄佳熊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紫花苜蓿;草田间作;土壤酶活性;改进层次法;综合评价

期刊名称: 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

ISSN: 1004-7034

年卷期: 2019 年 010 期

页码: 103-11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了探讨草田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了三种玉米、紫花苜蓿的间作模式,即两行玉米两行紫花苜蓿间作、行距均为30 cm,两行玉米两行紫花苜蓿间作、玉米行距为50 cm其他为30 cm,两行玉米两行紫花苜蓿间作、玉米行距为70 cm其他为30 cm三种模式,同时以紫花苜蓿行距为30 cm单作及玉米行距分别为30 cm、50 cm、70 cm单作为对照,测定了两种作物根围及休闲地土壤的酶活性,并采用改进层次法(AHP)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体系中,紫花苜蓿根围脲酶活性低于单作,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蛋白酶活性高于单作,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不明显;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体系中,玉米根围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蛋白酶活性低于单作,但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不明显,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各种酶活性变化趋势不同.紫花苜蓿根围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指数以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且玉米行距为30 cm时最大,为0.516 4;玉米根围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指数以玉米单作且玉米行距为70 cm时最大,为0.642 9.说明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时,玉米间距为30 cm时,紫花苜蓿根围土壤肥力最好,玉米行距为70 cm单作时,玉米根围土壤肥力最好.

分类号: S154%S513

  • 相关文献

[1]玉米行距对草田间作作物根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家豪,王普昶,赵丽丽,陈超,黄佳熊. 2019

[2]4种替代植物对黄顶菊入侵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马杰,皇甫超河,易津,杨殿林. 2011

[3]黄土高原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韩国君,田福平,何明珠,李良,海龙. 2016

[4]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的紫花苜蓿引种初步评价. 庞丹波,李生宝,潘占兵,蔡进军,董立国,张源润,王川. 2015

[5]35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生产性能评价. 陈玲玲,杨秀芳,乌艳红,乌仁图雅,娜日苏,吕宁,梁庆伟,栾守泉. 2012

[6]2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阿鲁科尔沁旗的生产性能评价. 杨秀芳,梁庆伟,娜日苏,张晴晴,潘翔磊,胡日查,郭志忠. 2018

[7]不同苜蓿品种在雁门关地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 郑敏娜,梁秀芝,韩志顺,康佳惠,陈燕妮. 2018

[8]混合盐碱胁迫对16个紫花苜蓿品种萌发期的影响. 李诗琴,于洪柱,刘艺杉,王志锋. 2020

[9]十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哈尔滨地区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刘杰淋,王建丽,申忠宝,韩微波,朱瑞芬,陈积山,李佶恺,刘凤歧. 2020

[10]14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 李岩,徐智明,李争艳,李杨. 2019

[11]NaCl胁迫对15个紫花苜蓿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王晓春,高婷,杨天辉,王川,杨炜迪. 2019

[12]28个紫花苜蓿品种在阿鲁科尔沁旗的生产性能评价. 梁庆伟,张晴晴,娜日苏,杨秀芳,孙德欣,潘翔磊,王昇. 2018

[13]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甘肃荒漠绿洲灌区和半干旱灌区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 孙万斌,冯刚刚,马晖玲,刘强,侯向阳. 2017

[14]55个紫花苜蓿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分析及综合评价. 张晓娟,陈彩锦,张久盘,曾燕霞,包明芳,张尚沛,尚继红,沙晓弟,吴娟,张国辉,高婷,杨天辉,王川,师尚礼. 2023

[15]紫花苜蓿品种苗期耐盐性分析及评价指标筛选. 余如刚,王雪茄,王国良,徐智明,高晴晴,杜雪玲,张宇龙. 2022

[16]干热区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评价. 龙会英,张德. 2024

[17]10种紫花苜蓿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特性及耐寒性评价. 王敏,李莉,贾蓉,包爱科. 2024

[18]紫花苜蓿苗期耐盐指标筛选及耐盐性综合评价. 田小霞,毛培春,李杉杉,郭强,孙建明,张琳,孟林. 2017

[19]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低磷环境的形态与生理响应分析. 栗振义,张绮芯,仝宗永,李跃,徐洪雨,万修福,毕舒贻,曹婧,何峰,万里强,李向林. 2017

[20]20个紫花苜蓿品种在甘肃两个地区的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孙万斌,马晖玲,侯向阳,穆怀彬.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