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际分隔对玉米/豌豆间作种间竞争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娟

作者: 李娟;王文丽;赵旭;孙建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间作;玉米/豌豆;根际分隔;种间竞争;固氮

期刊名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SN: 1000-7601

年卷期: 2016 年 34 卷 06 期

页码: 177-18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豌豆间作条件下,两种施氮水平(0、0.15 g·kg~(-1))及三种分隔方式(不分隔、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对玉米、豌豆生长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豌豆间作后对玉米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整个生育期,玉米生物量的增加量随着豌豆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豌豆苗期、豌豆结荚初期、豌豆收获期玉米的生物量在不施氮肥条件下分别增加:28.5%、32.8%、48.7%;在施氮0.15 g·kg~(-1)时分别增加-8.6%、8.1%、63.2%。在玉米豌豆间作体系中三种分隔方式玉米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间作不分隔>间作尼龙网隔>间作塑料膜分隔>单作;在不施氮肥时,间作后豌豆苗期生物量与单作相比增加显著,增加幅度达35.8%;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间作豌豆的生物量增加幅度随着降低,到豌豆收获期与单作豌豆相比差异不显著。收获时三种分隔方式豌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间作塑料膜分隔>间作不分隔>间作尼龙网隔>单作;在施氮肥时,随着玉米的生长间作豌豆与单作豌豆相比显著减产,收获时三种分隔方式对豌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间作尼龙网隔>间作塑料膜分隔>单作>间作不分隔。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豌豆的结瘤数;间作不分隔、间作尼龙网隔、间作塑料膜分隔条件下,碗豆的结瘤数分别增加120%、82.5%、22.5%。

分类号: S513`S643.3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不同玉米行对土地当量比和产量贡献的研究. 赵凤艳,张勇勇,冯晨,白伟,郑家明,蔡倩,张哲,杨宁,向午燕,孙占祥,冯良山. 2023

[2]间作与施氮对牧草生物量、种间竞争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龙会英,张德,曾丽萍,何光熊,赵秀梅. 2020

[3]沙棘促进杨树生长机制的研究. 李铁军,李晓华. 1997

[4]不同施氮水平对固氮甘蔗品种RB_(72-454)的肥效响应. 周正邦,龚德勇,易代勇,刘凡值,谢惠珏. 2006

[5]甘蔗内生固氮的研究进展. 梁朝旭. 2006

[6]水稻根面争论产碱菌1AG4的分离,鉴定及其固氮和对病原菌的拮?…. 孙晓璐,蔡妙英. 1999

[7]黄河三角洲芦苇根际固氮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宋延静,马兰,李萌,付娆,梁晓艳,张海洋,王向誉,郭洪恩. 2020

[8]中苜1号紫花苜蓿高效共生根瘤菌的筛选. 康俊梅,张丽娟,郭文山,杨青川,魏窦兴. 2008

[9]发菜的人工培养研究. 高新华,吴畏,沈明,陈伟. 2006

[10]固氮根瘤菌(Azorhizoboium)在人工诱发小麦类根瘤中的固氮作用. 陈廷伟,Siegfried Scherer,Peter Bger. 1992

[11]人工诱导根瘤菌(ORS-571)与高粱结瘤共生固氮研究. 曹有龙,高晓原,罗青,戴治稼,贾勇炯,陈放,陈晓斌. 1997

[12]1株根瘤菌在甘蔗体内的定殖及固氮效率分析. 林丽,谢金兰,莫璋红,李长宁,梁强,罗霆,李杨瑞. 2023

[13]具有固氮和耐酸特性甘蔗属野生割手密的筛选与鉴定. 梁宏卫,Prakash Lakshmanan,刘晓燕,黄柯钧,颜睿,罗霆. 2022

[14]广西葛根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促生特性. 黄小茜,陈翰,李发活,梁任繁,肖冬,何龙飞,王爱勤. 2023

[15]1株有固氮能力的甘蔗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固氮特性. 欧阳雪庆,杨丽涛,李杨瑞. 2010

[16]植物生长促生菌浸种对高寒地区燕麦生长及固氮的效应. 李凤霞,姚拓,张德罡. 2006

[17]固氮根瘤菌(Azorhizobium)在人工诱发小麦类根瘤中的因氮作用. 陈廷伟. 1992

[18]甘蔗品种桂引5号种性研究. 谭裕模,李杨瑞,庞天,贤武. 2005

[19]不同甘蔗基因型对低氮胁迫的响应. 王伦旺,李杨瑞,杨荣仲,李翔,黄家雍,方锋学. 2010

[20]固氮甘蔗品种选育技术前景分析. 李翔,黄曲燕,黄海荣,李毅杰,段维兴,林善海,梁强,李杨瑞.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