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玉米秸秆和根茬对不同肥力黑土微生物残体碳氮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南
作者: 马南;安婷婷;张久明;汪景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秸秆;玉米根茬;土壤微生物残体;氨基糖;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黑土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3 年 56 卷 004 期
页码: 686-69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作物秸秆和根茬是农田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之一,经微生物作用以微生物残体形式累积在土壤中,是稳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不同肥力土壤作物秸秆和根茬还田后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累积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贡献,以期为增加土壤碳氮的库容和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土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利用13C15N双标记方法和氨基糖生物标识物技术,土壤中分别添加玉米秸秆和根茬后进行室内培养,在培养第30天和第180天采样,分析土壤中外源碳(秸秆碳和根茬碳)的残留率、外源氮(秸秆氮和根茬氮)的残留率、微生物残体碳氮的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全氮(TN)的贡献率.[结果]培养第180天,秸秆碳和根茬碳在土壤中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36.3%和31.7%,秸秆氮和根茬氮的残留率平均分别为95.8%和79.3%.添加秸秆和根茬处理SOC中外源碳含量与TN中外源氮含量的比值(13C-SOC/15N-TN)在培养第180天平均分别为17.6和28.5,与培养第30天相比平均分别下降了 47.9%和28.2%.培养期间,高肥土壤真菌残体碳氮含量是低肥土壤的1.17倍左右,细菌残体碳氮含量是低肥土壤的1.31倍.第180天,添加秸秆处理土壤微生物残体(真菌和细菌)碳和氮含量平均比添加根茬处理增加了 8.5%左右.培养结束后(第180天),真菌残体碳对高肥和低肥土壤SOC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37.0%和33.8%,细菌残体碳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1.2%和9.2%;添加秸秆和根茬的处理真菌残体碳对SOC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36.0%和34.7%,细菌残体碳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0.8%和9.6%.第30天,真菌残体氮和细菌残体氮对TN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55.2%和16.3%;培养第180天,真菌残体氮对低肥和高肥土壤TN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63.5%和60.5%,细菌残体氮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6.4%和17.5%.培养180天与初始土壤相比,细菌残体碳和氮对高肥土壤S0C和TN的贡献率平均分别增加了 4.8%和7.4%,对低肥土壤平均分别增加了 20.3%和32.5%.[结论]真菌残体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和氮库的扩容起着重要的作用.添加玉米秸秆较根茬更有利于微生物残体碳氮在土壤中的累积.低肥土壤添加秸秆和根茬有利于细菌残体碳和氮向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的转化.
分类号: S154.3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中植物和微生物残留组分的影响. 霍海南,李杰,张效琛,朱平,王立春,石元亮,何红波,张旭东. 2020
[2]短期放牧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寒草甸土壤及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影响. 李世卿,王先之,郭正刚,周杰,薛冉,沈禹颖. 2013
[3]保护性耕作下黄土高原作物轮作系统土壤健康评价. 王明明,李峻成,沈禹颖. 2011
[4]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王利民,黄东风,李清华,何春梅,张辉,刘彩玲,栗方亮,黄毅斌. 2018
[5]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2023
[6]2050年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储量变化SPACSYS模型预测. 王树会,张旭博,孙楠,李忠芳,徐明岗. 2018
[7]农业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胥佳忆,李先德,刘吉龙,黑杰,王亚非,尹晓雷,阳祥,张永勋,王维奇. 2022
[8]不同气候和施肥条件下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李倩,李晓秀,吴会军,宋霄君,王碧胜,武雪萍. 2018
[9]翻耕补播措施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季波,何建龙,王占军,刘凤凤,田波,吴旭东,俞鸿千,任小玢,蒋齐. 2022
[10]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区土壤碳氮储量与层化率的影响. 崔思远,曹光乔,朱新开. 2018
[11]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区土壤碳氮储量与层化率的影响. 崔思远,曹光乔,朱新开. 2018
[12]化学农药对土壤碳氮平衡的影响. 李正,许鸿源,李界秋,司瑞利,李永健,庞洁,周凤珏,蔡典雄. 2009
[13]云南元阳梯形稻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李凤博,卢光德,周锡跃,岳超,徐春春,倪会祥,杨秀美,方福平. 2012
[14]海南儋州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和全氮特征. 吴志祥,谢贵水,陶忠良,周兆德,王旭. 2009
[15]不同耕作方式对瘠薄型黑土区土壤结构的影响. 张久明,迟凤琴,宿庆瑞,匡恩俊,金梁,蔡姗姗. 2013
[16]用RothC-26.3模型模拟玉米连作下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的影响.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朱平,任军,王立春,梁爱珍. 2003
[17]黑土有机碳变化的DNDC模拟预测. 王德营,姚艳敏,司海青,唐鹏钦. 2014
[18]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魏宇轩,蔡红光,张秀芝,张晋京,任军,王立春. 2018
[19]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于多级团聚体结构的物理和化学保护作用. 刘思佳,关松,张晋京,任军,蔡红光,安娜,宋欣蔚. 2019
[20]长期有机无机配施黑土土壤有机碳对农田基础地力提升的影响. 查燕,武雪萍,张会民,蔡典雄,朱平,高洪军.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我国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思考及黑龙江省发展优势
作者:徐洪岩;钱春荣;张久明;张明爽;刘丽;张微;来永才
关键词: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思考;黑龙江省发展优势
-
土壤中不同含量Cd2+对大麻、大豆幼苗生育的影响
作者:高中超;孙磊;王丽华;杜春影;张利国;张久明;王伟;谷维
关键词:土壤;镉;大麻;大豆;幼苗;生育
-
外源施硒对土壤酶活性、大豆籽粒硒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作者:张久明;匡恩俊;宿庆瑞;迟凤琴;李永顺;石艳香;夏晓雨;夏杰;刘月辉;张守林;盖如春;陈磊
关键词:大豆;富硒;叶面喷硒;硒拌种;产量;土壤酶活性
-
基于荧光光谱分析秸秆深埋还田黑土剖面DOC组分结构变化特征
作者: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徐明岗;Gilles Colinet;宿庆瑞;郝小雨;朱宝国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深度;土壤DOC;三维荧光光谱;PARAFAC分析
-
施硒浓度及硒锌配施对水稻硒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作者: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张一雯;刘亦丹;李永顺;朱宝国;陈磊
关键词:施硒浓度;硒锌配施;水稻品质;硒含量;氨基酸
-
化学氮肥有机替代条件下黑土DOC荧光光谱特征
作者:张久明;匡恩俊;迟凤琴;刘亦丹;周宝库;夏晓雨;王晓军;孙磊;常本超;魏丹
关键词:黑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溶性有机碳;三维荧光光谱
-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研究有机肥替代对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杨忠赞;迟凤琴;隋虹均;匡恩俊;张久明;宿庆瑞;张一雯;刘亦丹
关键词:黑土;有机肥替代;土壤养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