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地区稻-稻-紫云英轮作体系减施化肥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常单娜

作者: 常单娜;王慧;周国朋;高嵩涓;刘佳;徐昌旭;曹卫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紫云英;双季稻;减肥;氮素吸收;土壤供氮能力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23 年 29 卷 008 期

页码: 1449-146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紫云英与水稻轮作是合理利用冬闲稻田,维持和提高稻田生产力的高效手段.研究稻-稻-紫云英模式下,减施化肥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氮素吸收量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为赣北双季稻区减施化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位试验位于江西省高安市,始于 2016 年,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F100),以及种植翻压紫云英条件下,晚稻季正常施肥,早稻化肥为常规施肥的 100%、80%、60%、40%(GF100、GF80、GF60、GF40),共 6 个处理.在早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及晚稻成熟期,采集植株(含籽粒)和土壤样品,测定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氮素含量,计算水稻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测定土壤供氮能力和有效磷钾含量.[结果]与F100 处理相比,GF80 处理显著增加早稻产量,6 年平均增产 707.80 kg/hm2,平均增产率为 10.12%,对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GF60 和GF40 处理早稻和晚稻均不减产;GF40、GF60 和GF80 处理早稻成熟期稻谷生物量无显著变化,晚稻稻谷生物量分别增加 7.76%、8.62%和9.48%.GF40、GF60 和GF80 处理的早稻和晚稻氮肥利用率增加了 21.37%~57.16%;GF40 处理早稻氮肥农学效率(NAE)增加了 99.77%,GF40、GF60 和GF80 处理晚稻氮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 20.61%、22.88%和17.17%;GF40、GF60 和GF80 处理早稻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了 140.28%、55.33%和 23.09%.与F100 处理相比,GF40、GF60 处理早稻成熟期稻谷氮吸收量分别降低了 21.16%、11.43%,GF80 处理稻谷氮吸收量无显著变化;晚稻成熟期GF40、GF60 和GF80 处理稻谷氮吸收量分别增加 18.21%、29.23%和 26.19%;GF40、GF60、GF80 处理增加早稻季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及晚稻成熟期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和总供氮能力,增幅分别为 21.38%~316.31%和 18.50%~250.61%,早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供氮能力与水稻地上部氮素吸收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种植利用紫云英条件下,赣北双季稻区早稻减施化肥 20%~60%可增加水稻土壤供氮能力,提高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实现水稻稳产.早稻减施 60%化肥提高了晚稻稻谷氮积累量,但降低了早稻稻谷氮积累量.早稻减施化肥 20%可增加早稻产量,对早稻稻谷氮素吸收量无明显影响,但增加了晚稻稻谷氮素吸收.

分类号: S511`S541.3

  • 相关文献

[1]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互作效应. 廖萍,刘磊,何宇轩,唐刚,张俊,曾勇军,吴自明,黄山. 2020

[2]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平衡的影响. 侯红乾,冀建华,刘益仁,黄永兰,冯兆滨,刘秀梅,胡兆平,韦礼和,王子君. 2018

[3]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潘孝晨,李超,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郭立君,程凯凯,汪柯. 2019

[4]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钾平衡的影响. 鲁艳红,廖育林,聂军,周兴,谢坚,杨曾平. 2017

[5]翻压紫云英对双季稻产量、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朱启东,鲁艳红,廖育林,高雅洁,谢雪,孙玉桃,曹卫东,聂军. 2021

[6]基于紫云英利用的化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谢坚,廖育林,杨曾平,鲁艳红. 2013

[7]不同施氮量下紫云英与稻草协同利用对双季稻的产量效应. 鲁艳红,周兴,方宝华,刘洋,聂军. 2017

[8]紫云英与尿素或控释尿素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及氮钾利用率的影响. 廖育林,聂军,周兴,谢坚,杨曾平. 2017

[9]湘北双季稻区种植翻压紫云英的氮肥减施效应. 王慧,周国朋,常单娜,高嵩涓,刘蕊,廖育林,鲁艳红,曾闹华,聂军,曹卫东. 2022

[10]氮钾减施下紫云英翻压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聂鑫,鲁艳红,廖育林,程会丹,曹卫东,聂军. 2021

[11]秸秆还田下冬种紫云英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 偏生产力的影响. 潘孝晨,李超,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郭立君,程凯凯,汪柯. 2019

[12]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积累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颖颖,卜容燕,唐杉,韩上,王慧,李敏,程文龙,李晓韦,武际,朱林. 2020

[13]土壤供氮特性与水稻优化施肥运筹方式研究. 吴敬民. 1996

[14]土壤-植物营养学家朱兆良先生的科学研究与贡献. 慕亚芹,李群,崔江浩. 2017

[15]土壤碱溶有机质的测定研究与应用. 杨俐苹,金继运,白由路,王磊,王贺,卢艳丽. 2011

[16]绿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秦文利,智健飞,谢楠,张立锋,刘忠宽,刘振宇,冯伟,潘璇,代云霞. 2024

[17]晚稻施用有机肥对烟稻轮作烟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卢红玲,高鹏,鲁耀雄,崔新卫,李宏光,闫慧峰,彭福元. 2020

[18]高产氮高效籼稻品种的光合生产特性. 李敏,罗德强,江学海,周维佳,姬广梅,王学鸿,李树杏. 2015

[19]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几种功效酶的动态变化及减肥功效评价. 邵颖,陈安徽,黄勃,夏振荣,王西朴. 2018

[20]植物来源的胰脂肪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姜运耀,吕国英,李燕飞,王普.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